东汉食邑制度是怎么样的?为何前期多,而后期很少呢?   关于汉代的食封制度,论者

滋滋主娱 2024-06-14 18:49:48

东汉食邑制度是怎么样的?为何前期多,而后期很少呢?   关于汉代的食封制度,论者着重讨论的是西汉的情况,对东汉则很少涉及。本文就东汉时期封国食邑制度,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期望引起深入探讨。   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即诸侯王和列侯的分封。东汉继续实行西汉以来的分封诸侯王制度。   光武帝时二十一人,明帝时八人,章帝时四人,和帝时四人,殇帝时一人,安帝时二人,植帝时一人,灵、少帝时三人,献帝时六人。以东汉前期为最多。   就各帝时实际存在的王国数来说,则差不多,都不少于二十个,最多是二十四个。   就各帝时存在的王国数来说,东汉初期比西汉初期为多,但王国的封区则比西汉初小得多,而东汉初王国封区一般是一个郡,最多是两个郡。   东汉中后期的王国数比西汉中后期的王国数略多些,封区也略大些,这是因为西汉中、后期王国势力衰落,封区不断缩小,而东汉中、后期王国的封区比初期只是略为缩小一些。   尽管两个比例数字不在同一时期,不能直接相比较,但却能表明东汉中、后期诸侯王国的封区比西汉中、后期诸侯王国的封区要大些。   除相、傅外,王国重要官吏还有中尉、郎中令、仆等,也是由皇帝任命的。中尉职如郡都尉,主盗贼,郎中令掌郎中宿卫,官如光禄勋,仆主车及驭,如太仆。   章帝时宋意在上疏中强调诸王救国的原因是:为了维护“上下之序”“君臣之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诸侯王本来就没有治民的权力和职责。   楚、淮阳是光武帝时二子的封国。明帝封皇子前,楚国所属是九县或十县,淮阳国所属是九县。明帝所封的钜鹿国是七县,广平国是八县,乐成国是九县。   按减半计算,则钜鹿王食三至四县,广平王食四县,乐成王食四至五县,正象马后所说的各食“数县”。   诸小王是下邳、常山、济阴和汝南。明帝时下邳国属县十四,常山国属县十二,济阴国属县十。按减半计算,下邳王食七县,常山王食七县,济阴王食五县。与楚、淮阳的九县或十县相比,大体上是“什减三四”。   章帝以后所封诸王都不是大国,所食之“租”有所减少。诸侯王所食之“租”,是指封区人户缴纳的地税,并不包括其他方面赋税的收入。   因此,封区土地的多少和好坏,是诸侯王国“租入”的决定因素。乐安国的“租入”之所以“鲜薄”,是由于土地“卑湿”,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低。   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发展,出现粮食危机,政府不得不向诸侯王和列侯借贷“国租”。   就功臣侯来说,以光武帝时期为最多,这是由于好多功臣,主要是“云台二十八将”,为刘秀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需要给予封赐。   此外,还恢复了一部分已绝国的西汉列侯的爵位。东汉初期,有些功臣侯在朝廷中做高官,但实际参政作用则比西汉初期大为降低。功臣侯在国家机构中并不居于重要地位,只是“优以宽科,完其封禄”而已。   光武帝以后,功臣侯的分封数量显著减少,从明帝到桓帝只有光武帝时的一半多。   其中,有的是因定策拥立皇帝有功而被封;有的是因父功而被封;有的是因击匈奴、出使西域有功而被封。东汉末年,功臣侯的分封数量又有增加。   灵帝时,由于镇压农民起义有功,不少人被封侯。 献帝时,由于各地主武装集困割据称雄,互相混战,东汉政权已经瓦解,封侯已滥,情况复杂,好多只是一种虚名。这时功臣侯的分封,主要成为曹操的政治诱饵,是他打击异己力量的一种手段。   王子侯的分封,光武帝时期情况比较复杂。 有些是诸侯王的子弟;有些是光武帝的族兄;有些是西汉的宗室列候,在建武初得复国;有些是先封为王后降为侯。光武帝以后,王子候的分封,基本上都是诸侯王之子。   东汉时期的封国食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剥削阶级的等级特色。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