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周总理突然得知,一外宾顺手牵羊,将我们的国宝装进自己的包里。碍于情面

一场军场梦 2024-06-14 17:27:35

1971年,周总理突然得知,一外宾顺手牵羊,将我们的国宝装进自己的包里。碍于情面,大家都不敢捅破真相。

这个国宝就是九龙杯。

提起九龙杯,可能很多年轻人并不熟悉,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这件国宝曾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甚至险些酿成外交风波。 九龙杯,顾名思义就是杯身环绕着九条龙的酒杯。

相传,这种杯子最早出现在明朝,深受皇帝喜爱,据说,朱元璋曾赏赐过一只九龙杯给功臣,足见其地位之崇高,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皇帝更是命工匠用上好的和田玉雕刻了一只九龙杯,九条金龙栩栩如生,盘踞在杯壁之上,煞是好看,然而,康熙驾崩后,这只玉杯竟然成了陪葬品,从此杳无音信。 新中国成立后,九龙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当时,上海市委决定重塑这件国宝,以彰显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巧的是,景德镇竟然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工匠,年轻时曾有幸目睹过九龙杯的真迹,凭借着过人的记忆力和精湛的技艺,他废寝忘食地研究,终于成功仿制出了一套九龙杯,这一消息传出,上海市委大喜过望,当即邀请老人家亲临上海,再造36只九龙杯。 谁知,天妒英才,老工匠完成这个心愿后不久便撒手人寰,令这套国宝的价值更添一份珍贵,就在36只九龙杯被上海市委精心收藏之时,谁也没想到,它竟成了一桩外交事件的导火索。

时间来到1971年,中国与罗马尼亚的外交关系正值蜜月期,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曾数次访华,每次都对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赞不绝口,这一年,他又欣然应邀来访,并计划去上海看看。 上海方面对此高度重视,派出27人的工作组提前考察,精心准备,在欢迎晚宴上,主人家想拿出最隆重的规格,于是便用上了那套九龙杯,当饮宴欢畅之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事后据饭店管理人员回忆,当晚有个罗马尼亚外宾对九龙杯爱不释手,欣赏了许久,谁知,宴会结束后清点杯具,竟发现少了一只!全体员工大惊失色,立即上报市委。

时任衡山饭店保卫科长的刘金城接到命令,当即带队封锁现场,誓要查个水落石出,保卫人员将所有与宾连夜盘问,但没人承认拿了杯子,眼看天就要亮了,线索仍然中断。

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电话打来,竟是总理办公室打来的,请刘金城即刻去电视台调取当晚宴会的录像资料。 刘科长一头雾水,但还是照办了,令他惊讶的是,在录像中,赫然发现几个小时前还把玩着九龙杯的罗马尼亚文化秘书涅斯库,在宴会结束时鬼鬼祟祟地将杯子放进了手提包!

真相大白,可事情也变得棘手起来,这位客人身份不一般,贸然讨要,恐伤和气,得罪了罗方,岂不是得不偿失? 刘金城连夜向周总理汇报了情况,周总理沉吟片刻,缓缓道:“要智慧,不要蛮力。”随后,总理出了一个妙计。 第二天晚上,正当罗马尼亚客人在观看精彩的杂技表演时,台上突然上来一位魔术师,只见他打开一个箱子,竟变出三只九龙杯!在一片惊叹声中,魔术师来到涅斯库面前,神秘一笑:“这个杯子,就在您的手提包里!” 在周总理会心的目光注视下,涅斯库尴尬地从包里掏出了那只杯子,在掌声中交还,原来,这一切都在周总理的预料和精心设计之中。 一杯风波,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化解于无形,这背后,是周总理娴熟的外交手腕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在他眼里,国之重器固然要竭力捍卫,但也要尊重别国的尊严,以平等友善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

正如在日内瓦会议上,面对美国国务卿咄咄逼人的质问,周总理从容答道:“不要试图用力量吓倒中国人民,那是办不到的。” 如今,时过境迁,曾经失而复得的九龙杯,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各大博物馆轮流展出。

每当看到这些杯子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时,都不禁想起周总理的那句话:“智慧比武力更有力量。”这不仅是他的信条,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终生铭记和践行。

0 阅读: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