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是让儿子死不瞑目!”1951年,浙江一位八旬老翁,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硬生

连强说事 2024-06-14 13:21:10

“你这是让儿子死不瞑目!”1951年,浙江一位八旬老翁,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硬生生地把他儿子的坟给掘开,没想到打开后,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玉泉区人民法院 2021年12月22日 关于‘【党史学习教育】老父亲谎称儿子亡故,将秘密埋进“衣冠冢”’的报道)   张爵谦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浙江农民,上有八旬高龄,望着犁铧耕作实在算不上什么英雄事迹,可是这对于他的独生儿子张人亚来说,却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骄傲。   毕竟张人亚从小就身着布衣,跟在父亲身后劳作为生,在这份艰辛的环境中磨炼出了坚韧刚毅的品格。   1921年,张人亚年方二旬有余,在上海的机缘巧合中加入了党组织,从此他投身革命事业,勤勤恳恳,出类拔萃,很快就成为党内重要的骨干力量。   虽是薪火相传的一代,但张人亚对党无比忠诚,他在危急关头急智救主,为党的事业铺平了道路,然而革命事业前景渺茫,1927年国民党残酷的"清党"令张人亚身陷绝境。   临别时,这个满怀热忱的年轻人把一批珍贵的党史文献交到了父亲手中,他深知这批宝贵文物的意义所在,相信父亲必定能全力保护。   于是从那一刻起,张爵谦就担负起了一名革命卫士的重任,他不识文墨,但儿子临终前的嘱托深深地烙在了心间,让他倍感坚守的神圣使命。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张爵谦不得不打一手遮天过路的阴谋,张爵谦在村里散布谣言,声称自己的儿子不孝早已离世,然后在郊野中特意为之修筑了一座"衣冠冢"。   趁无人时,他偷偷将装着革命文献的包裹安置入其中,从此张爵谦就守护着这个"坟墓",风吹日晒从不离开半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墓变成了张爵谦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身边的人群或是同情,或是质疑,有人说他糊涂,有人说他贪婪,还有人嘲笑他是为了金银才守着儿子的冢,面对非议和谩骂,张爵谦却从未动摇,始终守护着儿子最后的嘱托。     年复一年,阳春白雪接连,张爵谦的头发由黑转白,身躯也渐趋佝偻,乡亲们看着这位倔强的老人日益苍老,却无法理解他的执著。   直到1951年的一天,张爵谦决定打开那个经年累月守护的"坟墓",当张爵谦捧出那批文献时,乡亲们无不震惊。   这些在动乱年代几经流转的文物,其中有党的第一部章程手抄本,有最早期的党史译著,堪称无价之宝,一时间众人都被这惊人发现所震撼,不禁感叹老人的高尚情怀和坚贞意志。   就这样,张爵谦谎称儿子早亡,二十余载守护"衣冠冢",最终完成了儿子夙愿,后来这批宝贵文物被中央党史专家鉴定认证,其中居然有15件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   可想而知,张爵谦独守坚守的意义何其重大,此事迅速传开,党和政府特意派员前往看望张爵谦,向他表达崇高敬意。   但老人却只是含泪告知党员,他的儿子张人亚当年就为革命事业捐躯牺牲,自己只是在完成儿子遗愿而已,这句平凡的话语里,透露出非凡的家国情怀。   如今,这批文物都被妥善保管在中央,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活化石,而张爵谦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不在于五斗米折腰,而是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的那份至情至性。   当我们翻阅那些革命先驱的史料时,也许便会看到一颗烙印在坟墓上的党徽,昭示着一代革命者对信念的坚守,党的事业,谁人不曾为之默默奉献?张爵谦就是平凡的化身。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的火种不仅在枪炮硝烟中熊熊燃烧,也在默默无闻的角落里散发着温暖的余晖,一颗红心永不止步,只要响应革命的召唤,便是对党最大的贡献。   面对张爵谦和儿子张人亚的事迹,我们不禁肃然起敬,他们的故事给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坚贞不渝的忠诚,什么叫无私无畏的牺牲。   作为一个普通的浙江农民,张爵谦却给我们上了最精彩的一课,让我们铭记那种把革命事业高于自身生命的情怀,其实对普通人来说,成为一名烈士远比英雄更加可贵。   张爵谦和儿子张人亚就是最好的见证,平凡的躯壳之下是最璀璨的心灵。他们教会了我们,爱党爱国爱民的革命情怀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植根于脚下每一寸赤红的土地。

0 阅读:106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