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佛教双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文化产生了什么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滋滋主娱 2024-06-13 23:49:33

玄学、佛教双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文化产生了什么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的内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玄学清谈成为时尚;二是文学地位上升,并与玄学一起,成为世族追求的风尚;三是史学地位相对上扬,而六艺以外的诸子地位下降;四是佛道广泛传播。   传统文化的这些变化,在不同地区、不同家族的身上,反映得很不一致。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家族最为兴盛者为会稽士族与吴郡士族。   会稽士族以儒学著名,如孔氏,从汉代孔安国到唐代孔若思,都深通经学;虞氏自虞翻以降,直到齐、梁,皆以《易》著称。   贺氏自汉及唐,治礼学世代传承,几乎不曾中断;谢氏人物,多以通儒著名;魏氏虽人才不继,但出现于史传的人物,也可看出儒学家传。   如此,会稽士族共通的特点是世传经学,这与东晋南朝注重玄学清谈的环境不相协调,又进一步地不利于会稽士族的仕进。   值得指出的是,东晋南朝的学风,以经史为同类,与老庄玄学对立。会稽士族重经的同时又重史,重经史的同时又漠视甚至反对清谈作风。   东晋南朝以玄学清谈品评人物,品评又关系仕宦,于是会稽士族在政治上远不及吴郡士族。   尽管同在江南,吴郡较之会稽,距离建康较近,交通便捷,吴郡士族因而对中央有较大的影响力,政治上也有更多的机会。   而就家族门风看,东晋南朝时吴郡士族模仿、接受了侨姓大族(又称“门阀”)注重清谈玄学的标准,这也是吴郡士族政治机会更多的原因之一。   据日本学者的看法,西晋末东晋初,面对巨大的政治冲击,吴郡士族向政治型转化,而会稽士族向土地经营型转化;土地经营型的会稽士族,沿袭经学传统,难以转变。   政治型的吴郡士族则转向文学清谈,以适应新的社会政治情势,以保门第不坠。   这就可以理解,本来不以经学传家的吴郡士族,入晋以后,很快就赶上了新的潮流:沾染玄风。   东晋南朝,吴四姓中张姓尤善文章谈论,陆氏皆善属文,即便是吴兴沈氏,也由尚武转向尚文。   士族家风受传统与现实,政治与风尚的影响,又反过来对这些方面产生影响亦可见一斑。   由会稽士族与吴郡士族的比较,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圣人的一句名言是多么地正确:“礼失而求诸野”。   汉武帝以后的两汉经学传统,保留在相对偏僻的会稽,而距离东晋南朝文化中心较近的吴郡,已有较多的新变了。   两汉时期,以经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齐鲁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批世代业儒、世代高官的家族逐渐成长、巩固。   中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并超过齐鲁,则是在东汉时期。东汉以南阳、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为帝乡与国都所在,文化特点表现为驳杂。   然则齐鲁之正宗与中原之驳杂,及乎魏晋,就使得这两个地区的家族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过分发达正宗的儒学,并不利于玄学清谈及文学的发展,有时甚至会起到妨碍、窒息的作用,而在驳杂的文化氛围中,新的学术风尚与思想潮流容易形成,玄学在中原就是如此。   齐鲁家族与中原家族在本土的这种文化差异,十六国北朝一直程度不等地保持了下来,即使离开本土以后,齐鲁家族的面貌与中原家族的面貌,也或隐或显地有所不同。   比如西晋永嘉乱后移徙江东发展的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政治地位都举世莫比,人才相继都凌驾各族,然而就总体趋向言,王以文名,谢凭诗胜,王重“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为簪缨世家,谢持名士家风、庄老心态、描山摹水,为华丽家族,其间还是有种种的差别。   这些差别,秉承自身家族成长过程中受区域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家风。简而言之,齐鲁家族相对保守稳重,中原家族相对多变求新,这应是分析这两大区域家族的一个前提考虑。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 2024-06-14 00:58

    而西方论来论去两个世界,另外达尔文进化论早就推翻了,在2001年由波普等,详见琳内麦克塔格特,念力的秘密与疗愈场引用的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