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人待遇好,成为命妇荣誉高,如何成为命妇呢?   皇后为后宫之主,和帝王一样

滋滋主娱 2024-06-13 23:49:32

唐朝女人待遇好,成为命妇荣誉高,如何成为命妇呢?   皇后为后宫之主,和帝王一样,非官,无品。诸嫔妃各有执掌,统称为内官,也就是内命妇。   此外,又有所谓宫官,主要包括尚宫、尚仪等六尚,掌管后宫后勤事务,属于后宫服务系统。她们虽不属于命妇,因和命妇有着诸多联系,故且一起讨论之。   内命妇制度,即内官制度,其起源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周礼》、《礼记》等书。   在后宫中,皇后就是“君”,诸嫔妃为“臣”,众多宫人则为“民”。她们“君臣”一起管理后宫这个“社会”。   需要说明的是,唐玄宗的内官制度改革在开元初期,天宝四年(745)又增置贵妃名号,充任者为杨玉环。   还有唐代的后妃名号也不止制度所载,据霍先生考证唐高祖时期有“贵嫔”位号,为两晋南北朝内官制度的遗俗,可能是一时之制。   此外唐初嫔妃中有“承衣刀人”,大明宫内可能有嫔妃院。   可见受帝王任命为官的卿大夫之妻于礼被视为命妇,其就是外命妇。虽然外命妇观念起源较早,但作为制度被确定下来则是唐代的事。   可见,外命妇有三个层次,其一为皇室女性成员,即主系列(包括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和县主)和妃系列(包括太妃和王妃)。   其二为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母亲及妻子,即夫人系列(包括国夫人和郡夫人);其三为四五品中级官员的母亲及妻子,即君系列(包括郡君、县君和乡君)。   除外朝官员母亲及妻子外,一至四品内命妇之母也封为郡君。   唐代妇女封爵后,在服饰和车舆方面享有一定待遇,据两《唐书》及《唐六典》记载:一品至五品外命妇头饰中花钗从九树到五树,依次递减。   服饰方面,饰翟也从九等至五等依次递减;所乘车舆三品以上有白铜饰;出行依仗鹵簿也有严格规定。   她们还参加助蚕(辅助皇后举行亲蚕活动及祭蚕仪式)。   由于外命妇来源、归宿大致固定,因而前两部分主要讨论内命妇和宫官,第三部分政治活动中同时讨论外命妇。   唐代册封后妃,一般“妙择天下令族”,礼聘入宫。因而唐代内官多数出身名门望族或勋爵之家。   笔者初步统计两《唐书》记载的36位后妃,其中16位出身于名门,占总数的44.4%。其余20位出身寒微,出自一般仕家或由宫女晋升为后妃。   而且,出身名门者全是晚唐以前的,晚唐时国力衰微可能是原因之一;由于晚唐战乱频繁,后宫非史书关注的焦点,因而对其记载较少,甚或阙载,这也是一个方面。   此外,高祖太穆皇后窦氏,未统计在内,因其亡于高祖称帝之前,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后妃,而高祖的其他嫔妃,如尹德妃等,因在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储位之争中站在了太子一边而被杀,史书阙载,也未在统计之列。   帝王内官的来源,以上是从门第分析的。其出身名门或勋爵之家者,多是随例入宫的,大概每隔一段时间要在符合条件者之中挑选,类似于后代的选秀。   还有一类,是帝王闻其名而临时征召入宫的,如太宗贤妃徐惠、武则天、敬宗郭贵妃等。徐惠幼年以才闻名,“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文。   此外一类,是因罪没入内宫的罪臣女眷,如太宗侧妃曹王李明生母杨氏、中宗上官昭容和肃宗章敬皇后吴氏。   宫官大多应该来源于普通宫人,宫人来源于一般仕家或平民之家,通过选秀被选入宫为帝王服务。还有一类为没入宫的罪臣女眷。   但也有因才名直接入宫为宫官者,著名者有武周时期大臣裴行俭之妻厍狄氏、德宗时宋氏五姐妹等。史载:厍狄氏“有妇德,武后召入宫,为御正,甚见亲宠”。   内命妇即所谓内官,为帝王的妻妾,同时协助皇后管理后宫事务,其角色更倾向于帝王配偶,主要职责为分批“御叙于王所”,即谓按时日、尊卑侍寝于王,其执掌也是象征性大于实用性。   而宫官为宫人中的管理人员,主管后宫杂务,是后宫的服务系统,其本质上仍为宫人,为帝王的婢女。   所谓女官,非正式称谓,史书多称作“女职”,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管理政府事务的女性官员。因而,严格来讲可以说唐代无女官。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