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获罪怎么办?除了下大牢等死,还可以“出奔”!   出奔”,指统治集团成员

滋滋主娱 2024-06-12 18:49:32

春秋时期获罪怎么办?除了下大牢等死,还可以“出奔”!   出奔”,指统治集团成员在政治压力下脱离原有权力基础,前往他地避难的政治行为。   从微观视角观之,出奔是个体对政治动荡波及自身的应激反应,“出奔者”近似于政治难民。   从宏观视角观之,出奔是政治矛盾层累积聚的产物,是政治冲突溢出效应在社会层面的反映,出奔盛行是政争剧烈、政局动荡的缩影。   从先秦出奔事件出现的频次观之,春秋时期最为频繁。对于春秋时期出奔成风的原因,学界一般的解释是:邦国林立,诸侯混战,各国为延揽人才,竞相为出奔者提供庇护;礼坏乐崩,政治斗争加剧,产生了大量的政治难民;宽松的舆论环境减轻了出奔者的压力等。   分析春秋时期出奔盛行的缘由,首先要观照东周王纲解纽下的政治格局。该问题关涉西周至春秋间周人国家结构的变迁。   整体而言,夏商西周都是典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这一结构中既包含处于支配地位的王邦,也包括居于依附地位的属邦。王邦与属邦形成特殊的“共主政治体制”。   周人翦商后,与商人满足于属邦名义上的臣服不同,他们从地缘空间和社会结构两端着手,重塑国家组织形态。   为此,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政治家大幅推进了周人国家结构一体化的进程。   具体来说,大规模分封王室宗亲于冲要之地,使得周天子可以借新建封国将中央权力末梢延伸至旧有古国,从而建立起政治隶属关系和以此为基础的国家结构。   普及宗法制,将异姓、同姓都纳入以周天子为核心的领主式宗法结构中,“使得各路诸侯具有‘身在外心罔不在王室’的归属感”。   由于历史局限,周人尚未突破共主政治的窠臼,所封诸国不构成完整、严格意义上的地方政区,周王朝权力的行使与国家机构的权力配置还显得比较粗糙。   凭借这些强大的政治工具,周天子将共主权威发挥到极致。整个西周时期,天子以庇佑万邦为己任,万邦也承认天子的至上权威。   实际上,直至春秋早期,尽管力有不逮,周王仍数次介入晋国的君位继承之事,帮助稳定政局。   从统计数据看,西周时期的出奔事件远少于春秋,其中应有周王协助稳定局面的因素。然而,作为周人政治秩序制动器与减缓出奔的安全阀,周天子权威未能长久延续。   他国提供的政治庇护和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出奔者的顾虑,变相支持了出奔。   而外部的政治支持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合流,形成内外联动、相互影响的局面,使得各国的政治稳定更难维持,政局更为复杂,政治冲突更加剧烈,进而导致出奔事件不断发生。   周人的权力系统自夏商演进而来,夏商国家从早期血缘氏族组织中诞生,这是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重要特色。   直至春秋,尽管以君主世袭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早已通行于各邦国,官僚机器也粗具规模,但周人的权力系统仍然建立在宗法血缘的基石之上。   宗法制与分封制分别构成这一体制的两翼。作为周代上层建筑的两大柱石,两者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   不过,血缘政治在给周人的权力系统造成冲击的同时,也逐渐催生了破坏自身存续的新因素。   春秋时期,在争夺霸权和防止内乱的压力下,一些国家开始尝试打破血缘政治的桎梏,加强中央集权。   如晋献公“无畜群公子”就是试图排除近支宗室对君位的干扰,防止曲沃代翼的故事重演。到了战国,为了集中大规模人力物力以应对高强度的兼并战争,各国竞相变法。   变法的内容主要有:用郡县代替采邑成为国家的下属行政区;推广成文法和军功爵;用融合官员任免、俸禄、考核为一体的新型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解散宗族,将所有个体纳入国家的编户系统等。   有些国家还出现了管理人口流动的通行证和关津制度。战国一系列社会变革重置了国家的权力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而阻遏了出奔的发生。   随着商鞅变法的深入,各国的统治机器日益完善,政治控制手段愈加精细。强大的权力系统是政局稳定的枢纽,也是防止出奔的制动器。   此法的实行,使得许多政治阴谋来不及实施即被破坏掉。尽管强大的控制体系可能造成人人自危,但也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即便偶有政治动荡,绵密的社会控制系统也能限制个别政治失败者可能的出奔行为。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