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月初的北京,寒风依然凛冽,但中南海内却有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一天,毛主席在中南海漫步,当他得知山西省文水县即将重建刘胡兰革命烈士陵园的消息时,心中感慨万千。 毛主席停下脚步,微微仰头,望向远方,若有所思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山西的刘胡兰,一个年仅15岁的女孩子,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宁死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英雄气节,很不简单哩!”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敬佩与赞叹。 工作人员连忙回应道:“我知道刘胡兰,是晋察冀军区报上来的材料,在西柏坡时就组织学习过……” 毛主席饶有兴致地追问:“学习她什么呀?” 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地回答:“英勇不屈,视死如归!” 毛主席听后,微微点头,喃喃道:“嗯,不妥协,不屈服……” 他的脸上满是凝重与赞许,仿佛看到了刘胡兰那坚定而勇敢的身影。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刘富兰,后改名为刘胡兰。她年少时便投身革命,参加抗日救国儿童团,后又在各种工作中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能力。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文水地区形势恶化,刘胡兰坚决要求留下来斗争。她和战友们处决了反动村长石佩环,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然而敌人疯狂报复,刘胡兰面临严峻考验。 1947年1月12日拂晓,敌人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来不及转移。在敌人的审讯中,她毫不畏惧,坚称自己就是共产党员,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展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敌人恼羞成怒,要将她铡死。在刑场上,刘胡兰看着战友们被残忍杀害,依旧坚定不屈。当敌人问她是否害怕和“自白”时,她毅然回答“我死也不屈服,决不投降!”最终,刘胡兰英勇就义,她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都充分展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大无畏气概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此时,毛主席静静地站在中南海岸边,目光凝视着北海琼山上的白塔,久久没有移开。 他感慨地说道:“在解放战争中,河北出了个董存瑞,山西出了个刘胡兰,全国有多少好同志,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只有加倍地努力工作,下决心把新中国建设好,才对得起这些为革命牺牲了的先烈们啊!” 他的话语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重若千钧。听了毛主席的这番话,工作人员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那些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人们。在某种深远的意义上说,正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在激励着毛主席不断前行,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 1月12日,中南海丰泽园内的菊香书屋显得格外宁静。毛主席坐在书桌前,神情专注而庄重。他缓缓地拿起毛笔,饱蘸浓墨,然后郑重地在纸上挥毫写下: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八个大字,犹如璀璨的星光,闪耀着对刘胡兰的崇高赞誉和无尽怀念。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毛主席对这位年轻英烈的深深敬意和缅怀之情。 毛主席的题词,不仅仅是对刘胡兰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歌颂与铭记。它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勇拼搏。 在那个时刻,整个菊香书屋仿佛都被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气息所笼罩。毛主席的脸上,满是肃穆与深沉,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期望。而那幅珍贵的题词,也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瑰宝,熠熠生辉。
中华好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