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战乱频仍,争霸不断,周王室威严扫地,天下渐渐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各诸

滋滋主娱 2024-06-12 15:49:27

春秋时期,战乱频仍,争霸不断,周王室威严扫地,天下渐渐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各诸侯国不仅忙于外战,往往也会疲于内战,即弑君篡位现象。   作为周礼之集大成者的诸侯国鲁国,却也出现了不少违礼的弑君内乱现象,足以说明,在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已经慢慢丧失了它应有的约束力,那么从探析鲁国的弑君现象即可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势,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了解。   《左传》中记载,鲁国250多年间一共发生了四起弑君事件,分别是羽父弑鲁桓公,庆父先后假手贼人弑公子般和鲁闵公,东门襄仲弑太子恶。   整个春秋时期,鲁国的弑君现象不是最多的,然而却可以把它看成是春秋时期弑君事件的缩影,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礼乐文化遭到了冲击,连对礼乐文化享有盛名的鲁国也受到了撼动。   礼乐制度约束下的君臣之义被削弱,权臣乃至庶人为了追求利益或者自己的私欲而犯上作乱。   正是因为像鲁国这样一个有着守礼义传统的国家也会发生弑君现象,由此及彼,由特殊性到普遍性,那么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弑君现象也可想而知,礼乐制度已经逐渐丧失了它的约束力。   在混乱的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礼对各诸侯国的约束力越来越弱,所以会出现诸侯国毫无顾忌地与周王室作战、不敬周王室的现象。   在各诸侯国内部,庶人、权臣、大族或是为了宿怨、亦或是为了争权、擅权而产生弑君行为。   诸如卫公子州吁为争位而弑卫桓公;曲沃争位克晋;宋万因宿怨弑闵公;晋里克因骊姬之乱而弑奚齐卓子等。   这些弑君行为都是当时动乱年代礼崩乐坏的产物,很多事件都涉及了不少违礼的行为。   宋国太宰华父督因为贪恋孔父嘉的妻子,所以利用自己的权力毁谤孔父嘉且借机将其杀害,抢夺其妻。   因此惹怒了天子,而华父督担心自己被诛杀,又弑杀宋殇公。   从华父督弑君这一事件的前后,可以看到他的擅权专断,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残杀大臣,乃至国君,这违背了礼乐制度。陈国夏征舒担任司马,司马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   其母夏姬与陈灵公等数人私通,陈灵公在一次酒后羞辱夏征舒,他十分愤怒,于是杀了陈灵公,并且自立为陈侯。   虽然春秋时期的女性并未被戴上贞洁的枷锁,但是作为国君,淫乱是违礼的行为,他羞辱夏征舒也是有失身份的做法,礼乐制度渐渐失去了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力。   春秋中晚期,社会混乱。诸侯侵占王田为自己的私田,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分封制和宗法制也逐渐遭到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多不能施行;各分封的诸侯间连续征战,周王室已经无力出面阻止;诸侯、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变强大,政权下移;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情况十分普遍。   孔子的一段话表现了礼崩乐坏、争权夺权时政权旁落的现象,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家臣”的权力下移的局面。   因为曲沃事件以及骊姬之乱这些宗室内斗,晋文公时除太子之外,其他儿子及兄弟都得走远,造成“晋无公族”的情势,异姓卿大夫被封为公族大夫后,卿族势力开始强大,晋平公后,六卿掌握了晋国的政权,最后晋国被其中的三家瓜分。   又如当三桓削弱了公室的力量、掌控君主的同时,他们的家臣也逐渐崛起,发动叛乱,像叔孙氏的家臣竖牛、季孙氏的家臣南蒯。有的甚至家臣由操控家政进而操控国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   从弑君这个角度来观照“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可以表现社会混乱、政权动荡的现象,而从保存周礼最好的诸侯国鲁国人手更能体现出礼乐制度的衰败。   作为“鲁之班长”,深得敬重的鲁国也会出现弑君现象,那么放大到整个社会,各个诸侯国大多也都会有诸如此类的弑君行为,体现了典章制度的渐趋式微。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