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爱买买买,原来现在的营销手段,老祖宗们早就玩腻了。   春节临近,商家想尽

滋滋主娱 2024-06-12 10:49:11

古人也爱买买买,原来现在的营销手段,老祖宗们早就玩腻了。   春节临近,商家想尽办法刺激消费,除了五花八门的购物节,还有花样百出的促销手段。   在享受扫货快感的同时,很多人也不禁懊悔:唉,要不是现代社会有这么多诱惑,我就可以变成储蓄小达人了!岂知,古人也一样会疯狂买买买。   古代没有超市和直播间,那么古人怎么买东西呢?答案是——逛集市。   早在神农氏时期,人们就找地方进行以物换物。   西周有了最初的集市,不过当时集市很少,开放不定期,面积也不大,主要由官府设置在城市的固定之处,逛起来很不方便。   春秋战国时,人们“买买买”的热情日益高涨,有需求就有市场,真正的集市应运而生。   那时的集市有专门的地界,成了独立的场所,开放时间有严格规定,比如上午的时间一般留给大的商家进行交易。   汉代经济进一步发展,集市也相应升级。除了一般的集市,甚至还有商圈。   四川博物院收藏有一块东汉市井画像砖,生动再现了汉代人们在“高大上”的商业街区“买买买”的真实图景:   这个商业街区呈四方形,四周高墙环绕,三面有门,正中间的楼是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以此楼为中心延伸出四条大道、   把这块商业区划分为四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中间又有小道相通,每个区域都经营着不同的生意,街道上人来人往,有人招摇过市,有人讨价还价,还有穿着官服的人,身着佩剑四处巡逻……   很多电视剧中充满神秘气息的“鬼市”,在唐代历史中曾真实存在。太阳落山,黑夜降临,商家与消费者出动,彼此成就一场场私密的交易。   这是因为当时实行宵禁制度,不允许夜市的存在,所以消费者只能偷偷摸摸地在“鬼市”上“买买买”。   到了明代,集市增多,集市的名称也五花八门,对于集市,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称呼。“集”的叫法更为普遍。   清代庙会十分兴盛,庙会本是特定时间举行的宗教活动,后来渐渐有了商贸色彩。庙会在乡村、城市都有。   乡村庙会充满乡土气息,售卖的多是干活的工具以及农家生活的必需品,城市庙会则主要面向有钱有闲阶层。   吆喝叫卖、挂招牌打广告,除这两种最基本的销售方式之外,古代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还有:削价、销赊、送力、红票等等。   最值一提的,是在市民经济最为发达的宋代商家的促销大招——撤暂和关扑。   撤暂,就是提供免费的试吃试用,当然,商家也会考虑到成本,衡量究竟哪些商品适合这样来促销。   清朝,林尚沃来北京卖人参。由于他的人参售价高,当地的药商便一起压价。没想到林尚沃一把火烧了人参。   那些药商听到消息,赶忙前去阻拦,林尚沃的人参只剩了一半。药商们开始疯狂抢购,林尚沃趁机将价格抬高了一倍,虽然如此,人参还是很快被一抢而空。   听起来熟吧?这不就是“饥饿营销”?“物以稀为贵”,价格提高了还卖得更快。现代商家仍然在用这种促销手段。   至于找名人代言,就更不用说了。据说苏东坡当年被流放海南,喜欢吃邻居家老婆婆做的馓子,不但给予五星好评,还专门写诗给老婆婆打广告。老婆婆的馓子从此供不应求,生意异常红火。   当然,苏东坡这位馓子代言人,是自己主动当的,老婆婆也只是勤苦劳作借以谋生的底层民众。   这个故事虽然不能算是商业运作的成功案例,但是说明古代消费者和现代人一样,也喜欢名人代言或带货。   和现代一样,在古代也有所谓的“节令生意”,每逢过节总有属于它的生意。这我们不禁感慨,很多现代流行的事物,其实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