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和草书的关系如何,为何难以兼得? 从书法的几种字体关系上来看,楷书和草书之间确实联系要远一些。
篆书、隶书、楷书都统称为正书,隶书、行书和楷书有着直接的演变关系,章草和隶书有直接的演变关系,今草出自章草,确实和楷书之间还差着一层意思。
不过自古写草书好的书法家楷书都不错,这其中虽然有楷书本身地位的原因,也有楷书基础有利于草书书写的原因。
楷书一经出现便是官方字体,古时会写字的人必须会写楷书,因为这是时代决定的刚需,所以古代书法家无论是否留下楷书书迹,都不用怀疑他的楷书水平。
草圣张旭的楷书书迹虽然只留下一幅,但是历代对张旭的楷书水平评价极高,甚至认为可以达到唐楷顶级的水平。
唐朝的其他几位草书大家怀素、高闲、孙过庭等人虽然没有留下楷书作品,但是在其传记中都有提及善真书,应该不差。
其中怀素早年所书《神迹帖》千字文,虽为小草书,但是却有明显的楷书点画痕迹,可为楷书对草书支撑的间接证据。
唐后书家留迹较多,凡善草书者其楷书都有很高造诣,比如黄庭坚、蔡襄、赵佶、赵孟頫、鲜于枢等等。
在创作中,书者随情绪起伏行笔有快慢变化,往往融楷、行、草于一纸,令作品节奏明快,颇具韵味。比如传为颜真卿所书的《裴将军诗》,陆柬之所书《文赋》等等。
今人能够将楷、行、草混为一纸创作也有,启功先生的很多作品都能够看到这种现象,并且极为和谐自然,毫无排布之嫌。
刘洪彪先生自创的大草书结合小楷的书法布局,使用少字大草书与朱砂小楷长文结合,突出了两者之间的强烈对比,既显古韵又有新意,算是当代书坛的一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