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司的鼓楼非常宏伟壮观。乾隆年间,有个盐商程某,因为欠债太多,到了年底就跑到这里躲了起来。他一个人非常孤独,就靠在栏杆上静静地远眺,走来走去排遣忧愁。
到了半夜,他忽然听到有人上楼的声音,他以为是讨债人来了,结果一看,原来是同做盐商的的吴某。两人都很惊讶,互相问对方为什么也来这里。
程某说他欠了别人四万两银子,没办法还,所以躲到这里。又问他:“你本钱多利润大,为什么也跑出来躲债?”
吴某苦笑道:“你那算什么,我更惨,今年还要十万两银子才能还债,但现在只准备了一半,给了这个就缺少那个,没办法分配,所以也躲到这里躲年债。”
程某笑了起来:“那太好了,咱俩可以一起守岁过个清贫年。”
但吴某想了想却说:“我有个办法,现在我还有五万两银子,自己还债不够用,但给你恰好足够还有余,何不将我的五万借给你,你这不是就能回家过年了吗?”
吴某于是写了当场写了签了银票给程某,程某非常感激地拿钱就回家了。
不久程某又带着酒菜回来,说欠债已经全部还完,一切已经安排好了,现在可以真的和吴某一起过年了,酌酒敬吴某:“我已经嘱咐家人过年料理一切,现在咱们真的可以一起守岁了。”
他们两人都是徽商,而程某工于心计,更是一个擅长做生意的精明人,那一年他因为海运的货物遇到风浪损失惨重,幸好有吴某的帮助,才没有破产。
第二年,程某通过关系重新做起了生意,做得非常顺利,几乎和江广达亚一样有名。吴某也在程某的帮助下,与他一起重做起生意,他们的子孙世代至交,后来仍是大商人。
另外,还有个叫李抚民的人,他捐了三千两银子,结果突然发了几百万两银子的财。
李抚民是金衢道秉铨的父亲,他原本是个穷书生,靠在广西卖笔为生。后来,他因做事勤快踏实,被一个盐商看中,帮助他成为商人。
几年后,他攒了三千两银子,打算回家结婚。乘船在漓江上时,李的船旁边停着一艘官船,他听到船上有人整夜长叹,无法入睡。
他去询问官船上的仆人,仆人告诉他,他们的主人是旗人,因为被任命为主政官而被派到直隶州。去年冬天,他被借调到西隆代理职务,但不幸遇到了灾难,亏空了两千五百两银子。他的继任者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他非常焦急,可能会被弹劾。
李抚民听了之后,心生同情,提出自己愿意帮忙。官员立刻邀请李进入船舱,告诉他自己叫明某,正准备去省城交接工作,听说李愿意帮忙,感到非常幸运。李说:“他是一个平民,手头有些余钱,正打算回家结婚,现在遇到了你有急用,愿意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忙。”他立刻把钱都给了明某。
明某非常感激,想要写一张借据,但李抚民拒绝了,说他不是放高利贷的人。明于是和李结成了朋友,邀请李和他一起去省城。他们在省城住了几个月,正好新来的巡抚是明的亲戚,明被任命为振州主政官员。
当时盐务管理混乱,商人被追讨欠款,明某知道李抚民对商业事务非常了解,就推荐他总管盐务。李管理得井井有条,不久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三十年后,他成为了全省最富有的人。
后来他在广东娶妻生子,还帮助了很多从家乡来广东的人,说:“我不敢忘记当初拿一把伞穿一件单衣的艰难时光。”对于那些在官场上遇到困难的人,他也总是尽力帮助,说:“我没有别的方式来报答明某,这就是我的方式。”
李抚民有八个儿子,大多数都通过考试成为了官员。他的长孙甚至考中了进士,成为了高级官员。李抚民的第八个儿子就是李秉铨,和他的第九个儿子都捐了道员的官职。李抚民活到了将近九十岁才去世。
因为偶然的善举,不仅帮助了别人,也为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成功和财富。
--出《三异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