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一天夜晚,指挥部传来二人激烈的争论,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指着图纸说:“

同巍聊历史 2024-06-09 16:42:50

1942年的一天夜晚,指挥部传来二人激烈的争论,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指着图纸说:“我们得快点撤出包围圈,不然就来不及了!”   站在常德善对面的是政委王元音,他皱紧眉头,缓缓说:   “不行,我们不能这么快就转移去子牙河东,那是游击区,群众基础自然不如这里好,况且日本人一来我们就跑,怕是群众会有异议。”   常德善自然明白王元音的顾虑,但他还是反驳说:“可是现在的战况并不理想,万一日本人搞突袭,我们的主力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那也得先等到和30团会合,30团在扫荡初期被打散,好不容易联系上,也就一天时间,会合后我们立即撤离。”   彼时,正值日军“五一大扫荡”,敌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展开猛烈地包围攻击。常德善作为冀中八分区的司令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德善17岁加入红军,刚开始还只是贺龙身边的一个警卫员。他踏实肯干、不怕牺牲,贺龙十分赏识这个年轻小伙子,对他委以重任。   他也不负所托,每逢临敌,必冲在阵前,对付敌人也有着一套自己的灵活战术,先后带领战士取得多次胜利。   在八路军挺进冀中后,常德善更是仅在两年内从队长升任为军分区司令员。   而与他共同抗敌的王元音也拥有着十分优秀的履历,他曾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骨干,后又参与了多次游击战争。   出色的工作能力让他一路晋升至冀中八分区政委。   然而,这样优异的两位指挥员,却在队伍去留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二人都有各自的道理,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常德善认为军队需要迅速跳出日军包围圈,转移到子牙河东,王远音则主张先去雪村,接应被日军打散的30团,而后再进行撤退。   按照当时的规定,在部队中政委拥有最终决定权,常德善只得尊重王远音的抉择。   到达雪村后已是凌晨,还没等队伍歇歇脚,侦查员就赶忙跑到常王二人身边,说道:   “报告!梁家村方向发现了日军的灯光!”   不一会儿,又有侦查员报告,在西南方向也发现了日军的足迹。   接二连三的军情让常王二人不禁屏住呼吸,日军从各方攻来,已经形成了强劲的包围圈。   而此时,枪声在不远处落脚的30团方向响起。战况危急,常德善紧急下令撤离,但为时已晚,待到清晨时分,队伍已经被来势汹汹的日军打乱,伤亡十分严重。   另一边,常王二人带领着几队人马冲出包围,但身后的日军仍旧穷追不舍。   上天没有眷顾他们,早已精疲力竭的几人无力抵挡日军的坐骑车马,此时,常德善已经身中数枪。   他强撑着身体,扛起机枪,计划掩护剩下的人撤离。   他用尽全力向战友们喊道:“快走!”   紧接着他迅速扣下扳机,朝日军打出最后的子弹。   常德善的遗体被找到时,群众都难掩悲痛。他的身上大大小小布满了弹孔,一共27发,其中有三发打到了常德善的头部。   此役,战士几乎全军覆没,幸存下来的王远音也身负重伤,为不当俘虏饮弹自尽。   常德善的老首长贺龙在得知他的死讯后悲痛不已,并亲自为其撰写碑文。   他还记得在湘西战场上,那个将他从死人堆救出来的常德善,记得常德善打过的每一场漂亮胜仗。   他亲眼见证了一员猛将的成长,却无法阻止他牺牲在阵前。   后来,中央更改了部队中政委掌握最高决断权的条例,此后军事指挥权交由军事长官全权负责。   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善的灵柩被安置在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他们用鲜血灌溉土地,用生命换来和平,他们是我们的英雄,在我们心中永不朽。    

0 阅读:58
同巍聊历史

同巍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