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哪个最难最具决定性?
平津战役是相对简单的,对手到了此时大势已去成了劝降战。重点对比一下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先说结论:淮海战役的难度要比辽沈高两级。
首先,辽沈国军战力弱于淮海国军。国军初期派新1、新6、13、52、60、71、93一共7个军到东北。46年中老蒋发动全面内战后无多余兵力出关支援。这7个军覆盖东北全境捉襟见肘,被迫分散兵力把守要点等于给我军送礼。东野趁势集中兵力挨个敲分散的敌军据点,国军动辄1打3、1打4连吃败仗。到48年这些原本国军精锐已变成残兵败将困守在大城市内苟延残喘。
辽沈前东北国军13军已调出,调入了49、53和54军做为支援。其中仅新6军和54军保持完整,其他各部都遭遇过重创。新1军有6个团被歼灭后重建,49军华中、东北各被歼灭一次后重建,52军两个师被歼灭后重建,53军一个师被歼灭重建,60军两个师被歼灭重建,71军两个师被歼灭重建,93军一个师被歼灭重建。
为了保持兵力,陈诚扩编很多保安团、伪军为暂编师补充给各军。但这些暂编师水平低下难堪大用,野战就散架。这就是为啥48年之后,东北55万国军只能躲在城内,补给断链都不敢出城打开交通线。
从辽沈战役进程也能看出来,塔山国军作战最积极,而塔山敌主力是域外增援的7个师。东北本地国军主打的战斗则很差劲。锦州外围战斗开始7天后失守。最精锐的廖兵团10多万人受阻于黑山东野三流10纵,手握两大主力还不如塔山临时拼凑的国军攻击坚决,随后野战中速崩。沈阳、长春守敌也很快投降了。东北本地55万国军战力很弱。
相比之下,关内敌军数目众多,尽管屡遭打击但仍保留了相当的中坚力量。比如整5军、整18军、8、9、25、64、85、100军等等,淮海战役前均保持完整战力,敢于野战作风也更顽固。碾庄黄百韬扬言以一换一,黄兵团几个军长要么战死要么在功德林消极改造,双堆集胡琏甚至冒大不韪使用毒气弹。所以淮海战役不但敌军数量更多,战力也更强。
其次,东北根据地要好于关内根据地。由于敌军数量不足只能控制交通线上要点,东野放弃了初期不切实际的“独霸东北, 最后一战”的思路,去农村发展后很快站稳脚跟。
因为有朝鲜大力支持,东北的根据地在初期也并非从零开始。朝鲜从境内搜集了很多日军遗留武器送给东野,还提供了2000车皮物资。东野伤员可以送到朝鲜安置,北满和南满交通受阻时可以绕道朝鲜。朝鲜属于苏控区所以国军还不敢去破坏。关内没有哪个解放区有这么特殊的加持。
进入47年东野借助根据地优势逐渐发力拿下了战场主动权。三打四平时,伤员就可以用火车送往后方救治,关内的我军只有扒铁路的份。东野还组建了自己的炮纵、铁道兵部队、兵工厂甚至航校。辽沈时东野运输靠火车和卡车,淮海那边还是小推车支前。锦州守军被俘后发懵:贵军如何从天而降?然后才知道东野有铁路运输。关外和朝鲜有日军遗留的大量武器,这些武器收集后可装备给东野各部队。辽沈前东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超越东北国军。而关内的中野走出大别山时有的部队还徒手,装备尚不如东野的独立师。
总结:淮海战役敌人实力强于辽沈,依托的根据地也不如辽沈,所以淮海难度高于辽沈两级。淮海战役后来靠前线指挥员的精心策划克服这些困难,取得了更大的战果。由于东北敌军数量不足分散在各地,辽沈前东野最大战斗也仅几万人级别,指挥员无大兵团作战经验。淮海则相反,华野在山东一个省应对40多万敌人重点进攻,承受的压力是东北的好几倍,这使得华野指挥员早就习惯和几十万敌人周旋,磨练了一手大兵团作战的硬功夫。
所以辽沈战役的策划过程和前期,东野出现过多次迟疑、犹豫和延误,中央必须亲自把关排除问题督促东野行动,确保辽沈战役能顺利展开。淮海战役期间中央则多次告诉前线指挥员放手行动“机断专行,不必事事请示”,凸显中央更信任华野、中野各指挥员的同时,其实也表明了淮海战局的复杂多变。
主要是教员对三大战役时间恰到好处,刚好处于西方第一次柏林危机时间(1948年6月到1949年五月),而辽沈战役发起时间是1948年9月,11月结束。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打响,1949年1月10日胜利结束。平津战役跟淮海战役几乎平行进行,从1948年11月29日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短短几个月,打掉了KMT最有战斗力的总共150万重兵集团,从此中国境内无大战。在柏林危机解决前,我们已经突破长江天险了,完全没有给帝国主义干涉的时间,印证了教员“解放战争拖不得”的那句话~
辽沈战役那就是决战,输了就都完了。起码几年缓不过来。战役过后。此消彼长。军心也一样。军心太主要了!我军人人斗志昂扬。国军呢!打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那是个将军都能打。国军都不卖命了,投诚多少部队
规模上淮海大于辽沈,还60万对80万,李云龙的牛不是白吹的。但东北我军的回旋余地没华东大,东北失败的话是全军覆没,华东一场打输了,撤退就行,卷土重来,特赦1959里几位高级将领也这么认为。东北每一仗都不能损失太大,有生力量损失大了没法补。所以林总四平后非常小心是有道理的
没有辽沈战役胜利,根本不会打淮海战役,更没有平津战役。
不说其它的,提两个问题,辽沈战役不赢,淮海战役还有得打吗?辽沈战役胜利后以东野的实力转战华中战场打赢有没悬念??
个人认为,辽沈战役最难打。理如如下:一,第一次决战,没有经验。二:国民党的五大主力,有三个是在辽沈战役包围圈内。三,从增援部队的情况来看,国民党的华北部队,是有可能增援的,海上的增援更是源源不断,如塔山阻止战上来的两个军,如果时间廷长,肯定有更多的增援部队,但解放军却没有可增援的力量。但淮海战役的时候,囯民党已经没有力量进行增援了。
林帅没服过谁,就服粟总。
淮海战役把国军精锐打光了!这也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正因为淮海战役的胜利,造成了国军兵元战心!也为北平的和平解决打下了坚实基础!
辽沈战役一结束,重演历史上又一从北向南征服,国民党败局已无法避免。
为了保底南北对峙,党政军精英都调东北去了,辽沈战役能赢理所当然。淮海才是决定性的。
最难的是淮海,60万打80万,太难了,还是大平原。辽沈毕竟人数占优势,地盘也占优势。
先啃一个不太硬的(辽沈战役),再啃一个特别硬的(淮海战役),就跟考试一个道理,先易后难。
粟裕战神
伟人伟大,粟总威武。
功劳最大的是林总!首先辽沈战役四野已经打出了国威,已经打出了包打天下的势!有了势,国军就不会太买命的去打仗了,后面陈粟在淮海战役指挥上也没后顾之忧!因为四野就是最坚强的后盾!在实战中也增加了战士们必胜的信心,淮海十大将都能指挥,最差的结果也能灭国军1半,战役最高指挥是毛主席,督战指挥是刘邓!
没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必败无疑
从刘邓挺进大别山光头应对失算开始,其实大局已定
辽沈战役影响士气和决心更影响全局平衡,淮海战役是决战
辽沈胜利,东野百万大军入关,准海还有个屁悬念,60万VS80万,实在吃不下,四野随时可支援,后来只不过是粟大将有能力指挥,吃下了,才不需要动用四野。可以说,蒋校长失了东北,失败己成定局。
淮海的黄百韬、黄维、邱清泉哪个不是死硬分子;辽沈、平津对手一个抗战友军、一个七路半,还打个毛[哭笑不得]
不用说 ,自然是淮海战役最难打!一锅夹生饭硬是给吃下去了!
辽沈战役起到关键作用,没有此役,那两役不可什么时候可以开打。经辽沈战役之后才有了经验和战争主动权。
四野兵强马壮,装备强,火力猛。打起仗来当然砍瓜切菜,其他三个羡慕死了。
论影响力是辽沈,但难度上来说肯定是淮海战役。
粟大将只有一个谁能比
辽沈胜了 我军将立于不败之地
辽沈战役是打了个大后方,从此中央没有后顾之忧
毫无疑问,最关键的是第一场决战辽沈战役。全歼东北境内敌之精锐,解放了全东北,占领了重工业基地,联通了与苏联盟国,打掉了国军士气。借首次决战胜利之东风,后面的战役属乘胜追击,敌已是惊弓之鸟,不堪一击。
去看看大决战3部电影就知道哪个最难打了。
没有开头难的辽沈做基础,后面根本不可能敢组织大淮海
战神粟裕,大兵团作战指挥第一人
打掉七十四师,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不信去看看老电影《红日》
个人认为,辽沈战役的战略意义更重要,就相当于下围棋里的胜负手,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解放军的军心士气,树立了敢于与国军重兵集团决战的信心,同时战略上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和战略基地,淮海战役打得漂亮,前期计划只是歼灭黄伯韬兵团,随着东北的胜利,才树立了集中关内主力围歼徐州剿总的大的战略集团的决心。所以说辽沈战役是最难下决心的,也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
辽沈七路半也起了作用
粟裕建议中央打淮海,辽沈战役中央军委下令,林彪犹豫好久还下不定决心。
辽沈打完天下大势已定,全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完全掌握,淮海只不过是加速器,断绝了老将在江南拖延的可能性,但其实也没啥用了,拖延不了的
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基础还有淮海战役什么事?
放屁,通常第一个是最难的,不在于其他,而在于给以后战役的提供可行性,
东北是最有决定性的,首先,辽沈胜利后,东野100万大军腾出手来,成了全国解放战场的战略机动力量,连刘少奇都说:“东北全景解放,了不得嘞。”而且辽沈战役结束后,我军第一次在兵力对比上超过了国军。反观淮海,即使打输了,还有东野做后盾,依然可以重头开始。而辽沈一旦失败,就没有退路了。连毛主席都在辽沈战役后说:“原来预计要3年,现在看来,需要一年就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了”。辽沈战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沈辽是最关键,难度也是最大的。属于战略攻守转变的一节了。
分析个屁!辽沈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命运己定!垂死而已!就像下棋一但丢了大子就只有认输了!
辽沈有卫立煌卧底
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就没有平津和淮海的胜利,你说那个重要。
辽沈更重要,淮海更难打。辽沈的意义在于赢家几乎等于通吃。这种战略性决战,肯定是第一战最重要。抛开实际收益不说,后续对于士气的影响,其作用就是不可估量的。辽沈战役的胜利,让淮海战场上的国军几乎等于成了困兽之兵,即使人数略占优势也已先输三分!
决定性的还是辽沈战役,不接受反驳
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就不可能有淮海战役的胜利!国军有四成兵力,一成主力被辽沈战役消灭了,另外一成主力见四野这么猛投降了(傅作义兵团)!剩下两成等于一半还没有了王牌部队,已经丧失了胜利的决心,所以越到后面敌人的抗争信心约少投诚的越多!
最先打的最难
三大战役的淮海战役要是放在第一战,那就非常艰巨。
平津战役简单那是四野去打的,你叫三野去试一下没有个半年一载的攻不下来,能不能赢还不好说,傅作义囯民党五大王牌不是白叫的
辽沈战役最难的
国民党派系林立,各怀鬼胎,互不救援。锦州被围、济南被围,傅作义集团见死不救。杜聿明被围困在陈官庄,黄维被围在双堆集,汤恩伯集团、桂系和宋希濂等都跟没事人一样。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保障!!!如果没有辽沈战役胜利,东北的战略物资 就没办法通过辽东半岛,过海运往东山!小淮海,就没有办法打成大淮海!!!所以,就有陈毅司令员的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辽沈是破冰之战,关键在锦州,锦州的关键在塔山!辽沈一胜华北的傅作义兵团全部被牵制,淮海压力一减轻搞定中原后,平津就被包饺子了,这样北方已定!
蒋介石莫名其妙的指挥还是导致他失败的根源
应当是辽沈和淮海。辽沈相当于决战。双方硬碰硬。淮海60万对80万…
万事开头难,辽沈胜利,从上至下信心倍增。因为有了永备根据地,其他方向敢于下注,敢于冒险。淮海难在敌强我弱,以弱胜强。战术难度大。
如果淮海战役在辽沈战役之前开战,能有这样的结果吗?应该说有了辽沈战役胜利作基础…
塔山战役也很重要,还有鲁南山东战役。
淮海战役的中力军中野,武器装备也要远不如东野,跟华野也没法比,能够打赢实属不易。
粟总的指挥实力决定了一大批国民党军官的命运。后来是都怕和粟总打仗了
网上拼凑的片面之文[墨镜]
辽沈战役打破平衡,百万大军入关对各战区的影响可想而知,其他战役胜利都是时间问题,淮海战役死了多少人?你在这比难度?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大决战,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打完辽沈战役,两党都知道国民党大势已去,百万四野入关,无人可敌。
这个命题有问题。三大战役一气呵成,紧密相连,宏观思考实为一战,即大决战。辽沈战役关键是黑山、塔山阻击战,锦州攻坚战。淮海战役其实就是一锅夹生饭,战役、战术指挥艺术可见一斑。平津战役更是可圈可点,北平和平解放,数十万国军放弃抵抗,善莫大焉。不战而屈人之兵,古今中外无出其右。只能说毛主席对战争的指挥艺术之高,神鬼莫测。蒋介石高呼“即生蒋,何生毛”,都属于把自己抬的太高了。
辽沈战役,国军60万困守长春、沈阳、锦州,我军一百万,在整个东北可自由调动辽沈战役是必胜局。
淮海战役是真正的大决战,辽沈战役是铺垫
东北难度最大,由各地抽来的10多万部队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最先根据地也没几个不如华东有山东和其他几个老根据地,你看到的120万打55万那是后期。
歼国民党军于江北,淮海之后无大仗!
100万对50万这样的仗都打不过的话,101也就可以去苏联住养老院了。
肯定是淮海战役,60万对80万优势在我
平津战役简单,你去指挥看看,说点风凉话。
淮海战役一开始我军规划的规模并不大,这个是有记载的,后来黄维兵团闪电般的行军提早进入战场,差点就改变战场局势了,仔细看战役走向,关键都是差一点点就完成不了,地下党的几次关键起义,加上蒋介石的微操,不然杜垏明至少可以带三十万精锐退到长江,每次都是在刀尖口上走,辽沈战役就是碾压,最危险的塔山其实我军后面还有一个炮团提供远程火力支援,这个也是有记载的,一般文章故意没写仔细而已
辽沈输了 东北卫立煌华北傅作义百万大军南下 淮海60万对180万!!!
淮海战役失败也不要紧。辽沈战役失败就麻烦了!
辽沈战役我军根本就不可能输,最多就是歼敌多或少的问题,而淮海战役我军要是输了,划江而治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一盘棋
辽沈关键在锦州淮海关键在碾庄如果七兵团退至徐州即便十二兵团不北上四十万的大块头也吞不下
看完辽沈,淮海的全部经过,老蒋不是卧底我都不太信
林彪:粟裕净打神仙仗
难度要看俘虏,同样消灭,俘虏多的好打,俘虏没有多少的难打,
战斗力!蒋介石军战斗力简直是渣渣!城市防守战:锦州2天,天津2天。。。。这是极大震慑。
国军名将都是在淮海失败中被杀被俘的,淮海比辽沈难二倍
都是功勋,相铺相成,馒头不是一口吃的
同意,淮海战役最难
辽沈是必胜局,先打长春,辽沈也能打赢。淮海是夹生饭,惊心动魄都在淮海。
平津战役打的相对容易!是因为辽沈战役关门打狗的战略结果决定的!三大战役在时间节点上,相互衔接,相互保障,相互配合,又各成系统,是战争史上绝妙的奇观,高潮的战略指导的结果!
七七事变才是最重要的转折点。
辽沈战役是优势棋,平津战役是胜势棋,淮海战役是均势棋(也可能是微弱的劣势)
辽沈战役我军是八路军精锐,且兵力占优!淮海战役我军大部分为杂牌拚凑,且兵力少于国军!且国军都是精锐王牌!
林总的一句话说明了辽沈战役的难度:即我办了一桌席却来了两桌客人我怎么办?
辽沈战役的困难点不在东野能不能赢,在于能不能全歼东北守军,这一点双方指挥官都心知肚明。辽沈战役前东野有100万部队,国民党才55万,兵力对比达到了2:1,又遇到101这样的统帅,怎么可能输。所以老蒋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如何将主力部队安全撤回关内,做长期对峙的准备。淮海战役则不同,古时常说得中原者得天下,老蒋是把自己的主力王牌全部派往中原古战场,誓要拿下这场决战。
辽沈战役是以多胜少,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而且国民党王牌主力大多在淮海,所以淮海战役难打多了
三大战役都不是核心逻辑,西安事变就已经决定以后的内战走向。必然的。
没有辽沈战役胜利,后面的不确定叫什么战役
不存在哪个更为决定性,辽沈战役如果输了,全局基本上就输了。但辽沈战役态势和后勤肯定是我军更占优势。淮海战役是加速国民党两三年败亡时间的战役,但整体上我军不占优势。
没有对比性
辽沈难度没淮海高,但输不起,所以必须谨慎。
淮海战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淮海战役无疑更加精彩,妙招百出,是战术教科书!但是两场战役的性质却不一样。淮海打败了可以卷土重来,如果辽沈败了后果不堪设想,注定了辽沈只能有成功这一选项。辽沈战役是允许的容错率极低的一场战役,所以每走一步更慎重,更煎熬,更扣人心弦。
把薛岳调去东北,可能结局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