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3年寒冷的冬季,南宋著名将领吕文焕,在坚守襄阳六年后,眼见城墙外悬挂着敌军士兵的头颅,城内百姓饥寒交迫,最终无奈地选择开放城门,迎接敌军。面对叛国之名,襄阳民众非但无怨言,反而心怀感激。然而,朝中的文天祥却以“叛宋逆贼”之词,使吕文焕背负千古骂名,甚至被指责为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回到六年前,即公元1267年,当时忽必烈领导的蒙古铁骑已征服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南宋的命运岌岌可危。忽必烈善于用人,重用了许多南宋降将,包括因受吕文德压迫而投敌的刘整。正是在刘整的建议下,忽必烈认识到攻占襄阳是击败南宋的关键,于是展开了长达六年的襄樊攻防战。吕文焕便是在此背景下,被吕文德派往襄阳,负责守卫工作。虽然深知此行凶险,但吕文焕毫不畏惧,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守住襄阳。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吕文德的一个决策,使得襄阳的防守变得异常艰难。为了攻克襄阳,刘整在战争前便精心策划,派遣间谍深入南宋境内,贿赂吕文德,暗中在襄阳周围修建堡垒,切断了襄阳与外界的陆上联系,使襄阳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直至公元1269年春季,元军即将完成对襄阳的包围时,吕文德方才察觉刘整的阴谋,向朝廷请求增援。随后,南宋名将夏贵率部成功进入襄阳,增强了吕文焕的信心。然而,这也是南宋对襄阳的最后一次有效支援。此后,吕文焕坚守襄阳两年半,期间吕文德多次派出援军,总人数超过七万,试图打破元军的包围,但均以失败告终。唯一的一次胜利,是在牺牲两名重要将领的情况下,为襄阳输送了部分粮食。与此同时,忽必烈对刘整信任有加,不仅赋予他攻打襄樊的全权,还采纳了他关于训练蒙古水师的建议,彻底断绝了襄阳突围的希望。至此,襄阳彻底成为一座孤城,物资匮乏,吕文焕陷入困境。然而,刘整并未打算给吕文焕留下任何投降的余地。吕文焕深知这一点,因此无论出于对百姓的责任,还是对自身安危的考虑,他都必须坚守襄阳。在元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他又坚持了两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