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3岁女医护刘亚玲以请假回家探亲为由,偷偷跑到老山前线救治伤员战

一场军场梦 2024-06-08 03:54:59

1986年4月,23岁女医护刘亚玲以请假回家探亲为由,偷偷跑到老山前线救治伤员战士,探亲假快到期时,她却给医院写信说不回去了,医院以党性要求她回去,谁料,刘亚玲却说:“哪怕开除我的党籍,我也不坚决回去,除非抬我尸体回去!”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老山前线成为了一段特殊历史的舞台。这段时期,战火纷飞,无数年轻的战士们毅然奔赴战场,为了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然而,在这些英雄的背后,还有一群无名的天使,他们不惧生死,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刘亚玲,就是其中之一。 老山前线是当时中越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战况异常激烈。尽管如此,刘亚玲没有丝毫犹豫。她明白,前线的战士们需要她,需要她的救治和关怀。为了避免引起医院的注意,她选择了偷偷前往战场。在探亲假即将结束时,刘亚玲写了一封信给医院,表明自己不会返回。医院的领导们对她的行为感到震惊,并以党性要求她回去。然而,刘亚玲坚定地回复:“哪怕开除我的党籍,我也不坚决回去,除非抬我尸体回去!” 到了前线,刘亚玲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战地医院里到处是伤员,惨叫声此起彼伏。刘亚玲迅速适应了这种残酷的环境,她的双手在昏暗的灯光下不停地忙碌着。包扎、止血、缝合,她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没有一丝迟缓。有一次,一名战士右腿被弹片严重划伤,血流如注。刘亚玲迅速拿出止血带处理伤口,又用手术刀小心翼翼地清理伤口,弹片被一一取了出来。她的动作如同行云流水,尽显专业和镇定。 前线的救治工作不仅仅是在战地医院里。刘亚玲还会在战斗间隙跑到前线,尽可能缩短战士们等待救援的时间。某次,一名战士左大腿中弹,动静脉破裂。刘亚玲迅速给他包扎止血后,坚持要将他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在送出战区的途中,刘亚玲一手守着输液针头,一手举着输液袋子,艰难地穿过狭窄的堑壕。她甚至钻进担架底部,用背托举起战士,以确保他能尽快接受治疗。 那是一个战斗激烈的日子,炮火轰鸣,硝烟弥漫,战地医院内外充斥着紧张的气氛。刘亚玲和同事们不停地忙碌着,救治一批又一批受伤的战士。就在这时,有人急匆匆地跑进来,报告说前线有一名战士受了重伤,需要立即救援。 刘亚玲立刻带上医疗包,奔向前线。前线的战斗依然在继续,子弹在头顶呼啸而过,炮火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刘亚玲穿过布满弹坑的地面,迅速找到了那名受伤的战士。他的左大腿被子弹穿透,鲜血不断涌出,染红了周围的泥土。刘亚玲毫不犹豫地跪在战士身旁,迅速检查伤口,确定出血点。她拿出止血带,熟练地绑在战士的大腿根部,紧紧压住动脉,减缓血液的流失。

止血后,刘亚玲发现战士的脸色已经变得异常苍白,显然失血过多。她知道,必须尽快将他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刘亚玲坚持要亲自护送她的伤员。为了保证战士在运送过程中不再失血,她一手牢牢地按住输液针头,确保药液顺利进入战士的血管,另一手高高举着输液袋,维持液体的流速。 刘亚玲和担架兵们小心翼翼地抬起伤员,开始向后方的医疗站移动。路途艰难,他们需要穿越狭窄的堑壕,这些堑壕不仅崎岖不平,而且遍布着障碍物和废墟。为了不让输液受到干扰,刘亚玲决定钻进担架底部,用自己的身体托举起担架,确保伤员的安全。尽管这样做十分艰辛,但她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撑起了这份重任。 途中,敌人的炮弹不断在周围爆炸,泥土和碎片四处飞溅,随时都有被击中的危险。刘亚玲咬紧牙关,依然保持着稳健的步伐。她的眼睛紧盯着输液袋,时刻关注着战士的状况。每当经过一处狭窄的堑壕,她都要用尽全力托举担架,避免伤员受到颠簸。担架兵们也被她的坚韧所感染,纷纷加快了脚步。 走过一道道堑壕,穿越一片片废墟,刘亚玲的体力逐渐消耗殆尽,但她依然不曾停下脚步。每一次的前行都意味着战士离生的希望更近一步。终于,在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跋涉后,他们到达了后方医疗站。医疗站的医护人员立即接手,迅速将伤员送进手术室。 看到战士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刘亚玲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她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沾满了泥土和血迹。尽管如此,她的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坚定和无畏。她知道,这只是前线无数次救援中的一次,未来还会有更多需要她的地方。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去拯救,每一个战士都值得去守护。刘亚玲用她的行动,诠释了医护人员的职责和使命,也为战士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力量。 在战地医院里,她的身影再次忙碌起来。她明白,战斗还在继续,她的任务还没有结束。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刘亚玲和她的战友们用他们的勇气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朽的传奇。

0 阅读: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