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货币2
世阳聊过去
2024-06-06 12:16:39
当然,也有违约的案例。比如本来说好以1当10,后来竟然一纸公文就改为以1当1,持有者几乎血本无归。
通常来说,金属铸币的货币价格不会大幅偏离其金属价值。因为如果货币价格太高,就会引发盗铸,即市场自发采铜铸币;如果货币价值太低,则会引发私销,即市场自发销币取铜。
大钱的货币价值远高于金属价值,自然会引发盗铸。这种性质的盗铸,与今天的印刷假钞并无不同,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类盗铸”。官府是此种盗铸的最大受害者,当然会予以严厉打击,然而利益所在,仅靠严刑峻法是无法禁绝的。此外,还有两个技术因素使得这个问题更加棘手:一是古代社会的铸造工艺不精,官铸与盗铸在品相上拉不开差距;二是古代社会信息传播效率较低,识别假币所需的知识难以普及。最终,官、私双方博弈的结果是,官府尽量少铸大钱,民间也就无从盗铸了。
除了大钱,官府也会发行小钱,也就是含铜量不足的劣钱,其目的同样是填充财政赤字。不过,其金融后果却与大钱截然不同。
因为标准钱的面值每枚1文,大钱的面值每枚 N 文,两者不可能混同。然而小钱的面值也是每枚1文,其铸造目的就是要与标准钱混同,以次充好,有时官府还会在收税时进行拣选,只收标准钱,拒绝接受自己发行的小钱。这样就破坏了市场的自净能力,将损失强加于小钱持有者。
所以这种官铸小钱必须依赖官府的强制力才能进入市场。那么,市场对此的反应又是什么呢?《宋书》记载得很清楚:(南朝)所铸钱形式薄小,轮郭不成就,于是民间盗铸者云起,铸二铢钱,形式转细,官钱每出,民间即模效之。
官铸小钱在前面用强制力开路,盗铸小钱紧随其后.从性质上说,这种盗铸属于为虎作伥。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二类盗铸”。因为官府不会专门回收小钱,所以它盗的主要不是官府,而是百姓。
为了垄断小钱的发行权,官府当然也会打击“第二类盗铸”。不过,无论是官铸小钱还是盗铸小钱,都要受到技术因素的制约。在古代条件下,铸币不可能做得太小,否则便无法通过铭文、花边、成色等因素鉴别真伪。从考古证据上看,能够保持品相、不影响使用的小钱,其重量至少要在3克以上,与4克左右的主流标准相去不远。
如果放弃标准的稳定性,那么官、私小钱就会进入竞争性贬值的恶性循环,越铸越小,越铸越滥。
621年,唐代的标准钱开元通宝问世。不到50年,唐朝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盗铸行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