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敦煌壁画:灿烂的佛国

岚岚画工笔 2024-06-06 11:15:09

唐代敦煌壁画 : 灿烂的佛国 (四) 唐代敦煌壁画艺术上的特征有这样几方面: 其一是成熟性,包括技巧的各个方面,如线描的高度纯熟、有力,造型的准确与生动,结构感强,刻画表情细致微妙,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更自然、融洽……。 其二是规模和气魄。唐壁画规模大,目前所遗留的唐窟272个,占莫高窟所存总窟数的半数以上,且每幅的面积大,场面大,人物多而壮,神情舒展自如,色彩富丽辉煌,而绝无纤弱、拘板之病。它显示着一种气格和魄力,宏大,向上,强健。这是唐人社会心理的外化,其本源自它的社会的强大和朝气。 其三是佛教形象的世俗化。早期佛教美术神的包彩浓厚,情感不确定,表情难以提摸,庄严可畏、高度理想化等等。至唐以后,渐渐“人化”,情感较确定,表情可以领悟,更多地出现了笑容,姿态富于生活气息,趋于类型化和个性,唐人有“宫娃如菩萨”之说,正说明宫女和神像之间的天人差别在消失。世俗化是宗教艺术的必然趋势,这和佛教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到宋,这种世俗化倾向就更鲜明,佛像几乎完全成为现实人物了。 其四是民族形式的成熟。早期佛画那种十分明显的外来特点,如深目高鼻、大乳、半裸、赤足,半披袈裟等等,渐变为中国化的、中国精神的佛像。唐人消化外来艺术的能力极强,虽大量吸收它们,却可以迅速化为自己的血肉,成为统一的、完整的中国式的佛画。 敦煌壁画到中唐以后,渐渐走下坡路,但仍有局部的辉煌作品,如晚唐的《张议潮出行图》,五代的《曹议金诸像》,以及《劳度叉斗圣》等大型故事性构图。入宋以后,规格化倾向加重,供养人越来越大,窟大,画大,内在精神却空虚了。这种总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