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苦难现实的回声——早期壁画

岚岚画工笔 2024-06-05 21:14:43

敦煌壁画:苦难现实的回声——早期壁画 (三) 早期敦煌壁画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一是强调动态传情;二是形象拙稚,经常不求正常的比例,如人比山高,一个花瓣比人头还大,等等;三是富于装饰性,不求三度空间的真实幻觉,而是力求在二次元的平面上依主次关系把形象巧妙地并列出来,使绘画保持和现实的一定距离。 以姿态传情是汉画的传统。人的姿态动作也是表情因素,尤宜于表现奔放的、大幅度起落的情感。面部表情当然能更细致的传情,但早期敦煌壁画,还不很强调面部刻画。汉末品评人物开始强调“征神于目”,到东晋顾恺之才正式提出传神阿堵的理论。大凡早期绘画,都更多地从整体观察和表现对象(这同儿童回有某种相似),动势大,夸张,不顾及许多细节,这使早期绘画具有一种粗略、质朴而又强烈的特色,不求正常比例,一方面出于当时人对比例的掌握还未达成热之境,另一方面则出于那个时代造型观念的特殊性,如为了突出人而缩小景物、为了突出主要形象而缩小次要形象、重视情节而顾不上物象之间复杂的比例关系-诸如此类。这样做反而造成了特殊效果,没有后代绘画那么严格的程式化、没有为了显示技巧而冲淡内容的倾向,因此十分真情、自然、似乎是信手画来、充分遵循情感的逻辑,带有一种天真的童稚意味,最后,二度空间的平面感,装饰特征,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魅力、举例说、257窟(北魏)的须摩提女囚、把本来是前后关系的堂和楼画成左右平列,即前后三度空间关系改成了平面排列的二次元空间,这并不是因为画家画不出房屋的前后距离感,乃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需要:前后排列就会把房中的须摩提女挡住、左右排列就可以既划画宴会场面,又可以刻画拒绝出来见客的须摩提女形象、这无疑会更充分地展示情节内容,使画面更有看头。而在形式上,就显出装饰化——避免真实的三度空间惑,是取得装饰效果的必要通径之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