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苦难现实的回声——早期壁画

岚岚画工笔 2024-06-05 21:14:42

敦煌壁画:苦难现实的回声——早期壁画 (一) 从十六国到北周,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早期。早期洞窟比较小,比较简陋,不象唐窟那么阔大辉煌。洞窟是僧人们坐禅修行的地方,他们坐在一个小龛子里,面对洞窟里的雕塑和壁画,成年累月地看呀,想呀,直到心生幻觉,自以为坐地升天。有些人就变成了疯子,他们错把精神病的幻听、幻视当作成神成佛的标志。这种坐禅、观象,叫作“禅观”,是和尚们的“基本功"。早期洞窟的塑像和壁画,很大程度上是和这种禅观相适应的。 早期洞窟的壁画,以佛教故事为主要题材内容,主要形式是连续画。佛教故事又分两大类,一类是佛自己的事,即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以及他的前世的故事,前者叫佛传,后者叫佛本生。另一类是普通人的故事,描写他们怎样经过一番曲折终于出家或者成了佛,这叫作因缘故事。敦煌最多的是佛本生故事画。 佛传故事,有时描绘佛的一生,有时只描写佛传的一部分如《降魔图》。290窟(北周)长达25米的连续画,就是佛传故事,详尽描绘了释迦怎样在菩提树下从母亲腋下降生,怎样一落地就步步生莲花,降生时天上如何飘来动听的音乐,九条龙怎样为他冲洗身体,以及长大以后怎样修行、怎样成佛,怎样普救众生……,共刻画了八十多个场面。可以想见,那些坐禅的僧众一幅幅地观看这连续画面,除了接受“教育”,大约也有解闷的作用。 本生故事多是根据印度的民间传说附会而成的。照佛教说法,人世可以“轮回”,今世之人是先世之人或动物转化而来的,今世死后还要以另外的面目在来世降生,只要行善,来世就能享福。作恶则将受到惩罚。释迦是最大的圣人,他的往世当然是最大的善人,于是把生活中的善事加以改造、幻想,都安到他身上。而所谓善,在佛教看来,就是同情和怜悯一切,忍辱负重,等等。如摩诃萨埵太子本生(简称萨埵本生),说摩诘罗陀国王的三太子萨埵,在打猎时看见一只老虎和七只小虎,它们快饿死了。萨埵心生怜悯,就把二位哥哥打发走,自己舍身饲虎。两个哥哥不见弟弟回来,便去寻找,却只见一堆骨头,他们悲痛欲绝,禀告父母。父母为萨埵造塔葬骨,天地为之感动。这个萨埵三太子,就是释迦的前生之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