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逃跑的孙元良为何还被重用?娘家关系网硬,符合老蒋用人标准

瀚海看历史 2024-10-29 04:19:39

抗日逃跑的孙元良为何还被重用?娘家关系网硬,符合老蒋用人标准

1937年南京保卫战,国民革命军第88师在血战中几近覆灭,而身为师长的孙元良却提前撤离,由此落下"逃跑将军"的骂名。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临阵脱逃"的将领不仅未受严惩,反而在此后的军旅生涯中屡获重用,官运亨通。从抗战时期的29军军长、第一战区28集团军副司令,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整编47军军长、16兵团司令,孙元良的军衔不断升迁。究其原因,除了其黄埔一期毕业生的身份外,更重要的是其叔叔孙震将军和两任岳父所带来的庞大人脉网络,以及其完全符合蒋介石"浙江籍、黄埔系、第一军"的用人标准。这个出身四川却祖籍浙江的"黄埔贵公子",正是依靠着这些先天优势,在军旅生涯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晋升之路。

黄埔名门望族,权贵公子崛起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在这动荡的年代里,1904年,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婴儿在四川富顺的一个官宦之家呱呱坠地,他就是孙元良。

得益于优渥的家庭环境,年幼的孙元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那个知识分子备受推崇的年代,18岁的孙元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两年后,这位年轻俊朗的青年又凭借出色的学业成绩进入北伐预科班深造。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命运的恩师——著名革命家李大钊。

在李大钊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孙元良萌生了从军报国的志向。1924年,他决定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然而,孙元良的黄埔之路并非仅凭实力。他的叔叔孙震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川军将领,更是同盟会元老。为了拉拢这位老资格革命党人,蒋介石对其侄儿格外关照。

1926年,北伐战争如火如荼。就在这一年,叔叔孙震出任川军29军副军长,投身北伐大业。而此时的孙元良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高光时刻——被任命为警备团团长,成为黄埔军校学生中最年轻的团长。

1932年,一场轰动上海滩的婚礼让孙元良再次成为焦点。新娘吴懿辉是同盟会元老吴醒亚的掌上明珠。婚礼现场高朋满座,朱绍良、吴铁城、杨虎等军政要员悉数到场。

这场婚姻不仅为孙元良带来了幸福,更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权力巅峰的大门。有了叔叔孙震和岳父吴醒亚的双重支持,年轻的孙元良很快就坐上了国军精锐88师师长的位置。

那时的孙元良,风度翩翩,意气风发。在其他黄埔同窗还在前线拼杀的时候,这位"黄埔贵公子"已经凭借显赫的家世背景,站在了军队高层的位置上。

从猛将到败将,身陷逃兵骂名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32年的上海,在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孙元良率领着87师259旅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较量。面对日军精锐第十四师团的进攻,孙元良指挥部队在庙行镇奋起反击,一举击溃日军主力,取得了庙行镇大捷。

军事才能的展现为孙元良赢得了重用。在围剿红军的战役中,他指挥的88师成为汤恩伯麾下最强悍的部队,频频在前线立下战功。

1935年,蒋介石决定率中央军入川,这是一步关键的棋。在这场军事行动中,孙元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家族优势,成功说服了叔叔孙震,为中央军顺利控制四川、架空刘湘铺平了道路。

抗战爆发后,88师作为三大德械师之一,在淞沪会战中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在战斗中,88师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负责部队撤退时的断后工作。

1937年11月,南京保卫战打响。孙元良的88师奉命死守首都,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异常惨烈,88师的伤亡令人触目惊心:三个旅长阵亡两个,六个团长阵亡三个,连排长的伤亡率高达八成。

就在部队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时刻,孙元良做出了一个改变其命运的决定。他带着师部直属队和262旅一部,不顾军令,擅自向下关方向撤退。

这一决定立即引发轩然大波。在挹江门内,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拦住了孙元良的去路,强行将其劝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

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老蒋大为震怒。但令人意外的是,对于孙元良的擅自撤退,蒋介石仅仅是严厉训斥了几句,并未做出严厉处罚。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到了1942年,孙元良不仅没有受到降职处分,反而在汤恩伯的推荐下,升任了29军军长。一年后,他又被提拔为第一战区28集团军副司令官。

从此,"逃跑将军"的称号开始跟随孙元良。但在当时的国民党军中,这个外号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仕途发展。

这场南京保卫战,不仅成为孙元良军旅生涯的转折点,也为他日后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埋下了伏笔。88师的覆灭,标志着他从一个战功赫赫的猛将,转变为一个带有争议的将领。

显赫家世背景,权力网络纵横

在民国军界,要想平步青云,光有军功还不够。孙元良能在几次失败后依然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他背后庞大的家族资源网络。

这张关系网的核心,是他的叔叔孙震将军。作为同盟会元老级人物,孙震在军界和政界都拥有极高的威望。

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行整编,孙震担任第五绥靖区长官,统领整编第41师和47师。为了确保部队指挥权留在自己人手中,年迈的孙震向蒋介石和顾祝同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并力荐孙元良接任。

在叔叔的运作下,孙元良顺利接管了整编47军军长的位置。不到一年时间,他又被提拔为第16兵团司令官,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职位跃迁。

除了叔叔的提携,孙元良在婚姻上的选择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他的第一任妻子吴懿辉出身名门,是同盟会元老吴醒亚的掌上明珠。

吴醒亚在上海和南京两地都有着广泛的政商人脉。正是在这位岳父的运作下,孙元良才得以在年纪轻轻时就坐上了88师师长的位置。

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后,孙元良的第二次婚姻同样显示出他的政治智慧。他迎娶的新夫人龙华藻,是国民政府驻华武官的千金,深得蒋介石的信任。

除了家族关系,孙元良还善于经营自己的军界人脉。他与当时的实力派将领汤恩伯关系密切,曾在其麾下服役三年。

正是有了汤恩伯的提携,孙元良在南京保卫战后短暂入狱时期很快就获得释放。之后,汤恩伯还亲自向蒋介石推荐,让孙元良出任29军军长,并兼任他掌控的28集团军副总司令。

在黔南保卫战中,汤恩伯对孙元良更是格外信任和重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为孙元良在军中的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蒋介石来说,孙元良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部下人选。他不仅是黄埔一期毕业生,还是浙江同乡,更在蒋介石最信任的第一军任职过。

在黄埔军校期间,孙元良就积极参与胡宗南和贺衷寒组织的"国父主义学会",展现出对领袖的忠诚。这些经历都让他在蒋介石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是这些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关系网络,构成了孙元良权力的基础。即便他在战场上屡战屡败,这张关系网依然能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政治支持。

所以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个将领能否得到重用,不仅要看他的军事才能,更要看他身后的政治资源。孙元良的故事,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写照。

淮海战场溃败,败将终成逃台

1948年深秋,淮海战役的战火席卷江淮大地。作为国民党军16兵团司令,孙元良统率部队参与了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役。

战役伊始,解放军华野主力对国民党军形成合围之势。面对这种不利局面,孙元良再次上演了他的"拿手好戏"。

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下,他率领少量亲信突围而出,抛下了战场上的数万将士。这支失去统帅的部队很快陷入混乱,最终被解放军全歼。

蒋介石对这次失败异常震怒,但处罚依然停留在口头批评的层面。战后的孙元良不仅没有受到严厉惩处,反而继续保持着他的军职。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在四川战场上,孙元良指挥的16兵团面对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节节败退。

当解放军向成都发起总攻时,孙元良再一次选择了提前撤离。他带着亲信部队撤出战场,留下大量部队自生自灭。

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台湾。在国民党军队全面溃退的大潮中,孙元良成功渡海抵达了台湾岛。

回顾孙元良的军旅生涯,从南昌战役到南京保卫战,从淮海战役到成都撤退,他的"逃跑"次数多达四次。每一次都在关键时刻抛弃部队,独自突围。

但在蒋介石的眼中,这些"小错"似乎都不足以动摇孙元良的地位。他始终把孙元良视为可以容忍的"忠将"。

这种宽容的背后,折射出国民党军队的用人逻辑。在这个系统中,个人能力远不如政治忠诚和人际关系重要。

一个将领的升迁,往往取决于他是否符合最高统帅的政治需求。孙元良虽然指挥能力平平,却完美契合了蒋介石的用人标准。

综观孙元良的一生,他的军事才能只能算是平庸。但正是凭借着显赫的家世背景和庞大的关系网络,他在动荡的年代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路。

这段历史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人的成败往往不是由能力决定的。权力网络的经营,有时比战场上的胜负更加重要。

最终,孙元良以"逃跑将军"的身份载入史册。这个称号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评价,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缩影。

1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