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龙门大像龛--奉先寺卢舍那像龛 奉先寺原是龙门石窟的木构建筑群

岚岚画工笔 2024-06-04 18:14:24

唐代:龙门大像龛--奉先寺卢舍那像龛 奉先寺原是龙门石窟的木构建筑群,后被伊水冲毁,但属于寺庙一部分的造像--大卢舍那像龛的石雕依然矗立于崖壁。为修这个大像龛,当时执政的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二万贯。记载说,武氏极好佛,这个卢舍那像“广额广颐”,和武则天长的样子相近,有的研究者认为它可能是“武则天的摹拟像”。 卢舍那佛是释迦的报身像。卢舍那意译为“净满”或“光明普照”,是说佛的智慧光照一切。此像高17.14米,它身侧的二菩萨13米;二弟子、金刚约10米,是龙门最大的雕像群。卢舍那为坐像,螺形发髻,披袈裟,双手已损。它的雄伟、力量似男性,慈祥、美秀似女性:头微低,略俯视,视线可与礼拜者仰视的目光相遇。在坚硬的崖壁上雕凿这般巨大的石像,能这般恰到好处地掌握形象的视角,非经验很丰富、技巧很高超的雕刻家不能达到。 这组巨大雕像的另一特点是头大身小,上身大下身小,如果从伊水东岸的香山远视,那感觉是不舒服的。是雕刻家和施工艺匠的 比例观念 太差吗? 看来不是。其原因,第一可能是为了 突出主像,有意压低了护法神和胁侍菩萨的身高,但又须保持威严感,因此在求得头和上身大体比例恰当的情况下缩小下身。第二是利用观者眼睛的错觉-大像龛壁前面的地面不宽(靠河水),观者看大佛主要靠仰视。而仰视时,眼睛的错觉易近大远小(即下大上小),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上大下小的感觉。另一方面,是者匍伏于大佛脚下仰视时,精神全集中于佛的头及上身,不大关注下身,无形中也就众淡化那不舒服感。这种设计,应该说也是别具匠心的。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