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修建秦岭隧道时,找德国购买盾构机,德国鼻孔朝天:3.5亿一台,爱

一场军场梦 2024-06-04 16:55:08

1997年,中国修建秦岭隧道时,找德国购买盾构机,德国鼻孔朝天:3.5亿一台,爱买买,不买拉倒!我方负责人陷入纠结:买?还是不买? 1997年,当中国铁路建设的脚步延伸到秦岭山脉时,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了工程师们的面前。 横亘在南北的秦岭,地质结构复杂,岩石坚硬,常规的凿岩方法根本无法奏效。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凿隧道,必须借助一种特殊的机器——盾构机。 盾构机,是隧道施工中的关键设备。它宛如一个巨大的"钻头",能够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稳步前行,切割岩石,开凿隧道。没有它,现代隧道工程几乎无法想象。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问题出现了。 当时,全世界能够生产盾构机的国家屈指可数,而德国、美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更是牢牢掌控着这一尖端技术。面对中国的购买需求,他们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德国人开出的条件着实令人咋舌:一台盾构机,3.5亿人民币,而且不接受任何议价。面对这样的天价,中方负责人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买,意味着大量宝贵的资金流入他国;不买,又意味着工程可能面临延误的危险。 最终,迫于工期的压力,中方不得不接受了德国的条件。为秦岭隧道项目,他们一次性购买了两台盾构机。 然而,当这两台机器运抵工地时,工程师们才发现,德国人竟然卖给了他们两台二手设备! 更令人愤慨的是,德国人的傲慢态度,他们大放厥词,声称中国就是给一百年时间,也造不出这样精密的机器。 而且,在售后服务方面,他们也提出了种种苛刻的条款。仅仅是聘请德国技术人员,每天就要支付数千美元的高额费用。 种种事实表明,德国人根本没有把中国当做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而是视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冤大头"。 面对德国人的傲慢和漫天要价,中国工程师们的内心充满了愤懑。他们暗下决心:绝不能让中国的工程始终受制于人!我们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盾构机! 说干就干。从那时起,在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下,一场自主研发盾构机的攻坚战,在神州大地上打响了。这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研发团队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封锁、经验不足等重重困难。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科研人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是通宵达旦,饿了啃干面包,渴了喝凉水,困了就在试验台上打个盹。 在一次次失败和挫折中,他们咬紧牙关,百折不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第一台国产盾构机终于诞生了! 当那庞然大物在车间中缓缓转动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热泪盈眶。多年的心血,终于结出了硕果!这一刻,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挣脱了技术受制于人的枷锁,更昭示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和能力。 自此以后,中国盾构机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刷新世界纪录。中国制造的盾构机,实现了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跨越式发展。 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性能,却丝毫不输于进口设备,中国研制的超大直径、超长距离盾构机,先后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 如今,在全球盾构机市场上,中国制造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翘楚。 盾构机,只是一个缩影,在中国发展的浩荡征程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从高铁到大飞机,从北斗导航到超级计算机……一个个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无不凝结着中国人刻苦钻研、自力更生的汗水。 今天,曾经一度受制于人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和基建强国。这种巨变,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埋头苦干、接续奋斗的结果。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或许会感慨万千,是什么,让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如此惊人的崛起? 答案,或许就在秦岭隧道项目中国工程师们身上所展现的那种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舍我其谁、勇攀高峰的精神。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