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他不顾妻子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

一场军场梦 2024-06-01 18:47:12

1948年,他不顾妻子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瘫软在地,谁知他这一举动,竟救了千万中国婴儿。 (参考资料:光明日报——医学人文与张金哲的百岁人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种非常可怕的病在席卷我国,这种病被称为婴儿皮下坏疽。 疾病一旦发作,新生儿的皮肤会迅速溃烂,皮下组织变黑,脓血淤积,迅速扩散。患儿的身体变得脆弱不堪,皮肤溃烂,伴随高烧和剧烈的疼痛,几乎无药可救。 最让人恐惧的是,这种疾病从发病到致命,往往只需要几天时间,致死率接近100%。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医生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数新生儿在痛苦中离世。 在这至暗时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张金哲。 作为一名年轻的儿科医生,张金哲目睹了无数新生儿被皮下坏疽夺去生命的惨剧,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难以言表。他知道,只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拯救这些脆弱的生命。 张金哲提出了一种大胆的治疗方案——放血疗法。他相信,只要割开患儿的皮肤,排出脓血,就有可能控制感染。 具体来说,就是先给新生儿进行局部麻醉,确保手术过程中不会给婴儿带来痛苦。 然后,用手术刀轻轻割开了婴儿皮肤下已经溃烂的部位,切口必须精准且小心。随着切口的深入,汩汩的脓血和坏死组织被挤压出来。 排出脓血后,再迅速进行了止血,并仔细地缝合了伤口。整个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稳健的手法,稍有差池便会危及生命。 但这种治疗方法在当时前无古人,没有任何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在很多医生看来,这无异于盲目的冒险。 而且婴儿的皮肤和血管非常脆弱,在切开皮肤时,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出血或感染。由于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开放性的伤口容易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再者说,传统观念认为,人的身体一旦被剖开,就很难恢复,更何况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面对这些未知和风险,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进行这种实验。因而,这一想法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就在这个时候,张金哲的新生女儿不幸感染了皮下坏疽。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作为一名医生,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验证自己理论的机会,但作为一个父亲,他怎么忍心在自己亲生女儿身上动刀? 妻子的泪水和反对声不绝于耳,同事们也纷纷劝他放弃。然而,张金哲深知,如果不尝试,这意味着女儿只能在痛苦中等死,更意味着还有无数像女儿一样的孩子死去。 在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后,他最终决定铤而走险,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他也要尝试一下。 手术室里,张金哲的手握着手术刀,心中百感交集。他看着奄奄一息的女儿,内心的痛苦无以言表。他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必须冷静。 随着手术刀轻轻划过女儿的背部,黑色的脓血缓缓流出,他的手在微微颤抖,但眼神坚定不移。每一刀下去,都是一次心理的煎熬,但他不能停下,因为这是他女儿唯一的希望。 手术结束后,张金哲寸步不离地守在女儿身边,精心照料。令人欣慰的是,女儿的病情逐渐好转,生命体征也在慢慢恢复。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张金哲的治疗方案得到了初步验证。之后,他将这一治疗方法推广应用,拯救了我国数千万的婴儿。 张金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他一生为中国的小儿外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新中国小儿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专业,为无数新生儿和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国际上,张金哲的医学成就也得到了高度认可。他曾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其中包括被誉为“小儿科诺贝尔奖”的丹尼斯·布朗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张金哲一生奉献于医疗事业,拯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小儿外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无私精神和杰出成就,使他成为医学界的一座丰碑,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0 阅读:10955
评论列表
  • 春天 84
    2024-06-02 11:20

    一会48年,一会50年代,到底哪个是真,想蹭流量啊?

    用户16xxx38 回复:
    事情是真实的就行,48和50,没必要较真
  • 2024-07-25 23:51

    写文章一定要有根有据这样才能起到文章本来效果,否则就是空话,费话,瞎编乱造胡说八道了

  • 2024-08-02 01:01

    伟大的人

  • 还应该加上盘尼西林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