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如何建构出来的?

最爱历史说 2024-10-01 13:22:40

何处是江南?

晋代的张翰说,那是秋风起时,老家菰菜(即茭白)、莼羹和鲈鱼脍的风味。

张翰是吴人,写得一手好辞赋,却看淡功名。他受晋朝征召,到洛阳为官,却看到朝政昏暗,天下必将大乱,不禁感到失望。同时,江南的美食让他朝思暮想。一日,秋风乍起,张翰长叹一声,说:“人生贵在舒适自得,岂能为了名利,飘泊于千里之外呢?”于是,他甘愿脱去官服,从洛阳辞官,回到江南。

▲太湖渔家。图源:图虫创意

何处是江南?

唐朝的白居易说,那是漫江春水边,迎着朝阳盛开的红花。

诗人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出朝,后在苏、杭为官。他在任期间,治理杭州西湖,修建苏州七里山塘,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业余期间,白居易在江南到处旅游打卡,或枕卧亭上,观赏钱塘江大潮,或邀吴地美女歌舞,品尝吴宫美酒。他写了《忆江南》三首,其中第一首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苏州山塘街 。图源:图虫创意

何处是江南?

金主完颜亮说,那是北宋词人柳永笔下,江南炎炎夏日里的“十里荷花”。

完颜亮读了柳永的名篇《望海潮·东南形胜》,从此对这梦幻般的美景倾慕不已,他自己也在东北的金上京种荷花,但因为气候寒冷,荷花都没活成。据说,完颜亮为了栽种荷花,将金的都城南迁到燕京(今北京),后来仍不满足,便发兵攻打南宋,结果,还没亲眼看到十里荷花,就死在行军路上。

▲杭州西湖曲院风荷。图源:图虫创意

何处是江南?

明清之际的隐士张岱说,那是冬天大雪之后,寂静湖面的孤舟和湖心亭里的温酒。

明亡后,张岱常年避居江南,他在《陶庵梦忆》中追忆前尘,想起崇祯五年冬季,湖心亭看雪的往事。那日,他乘一叶孤舟,披着毛皮衣,带着火炉,到湖心亭,才看到早有同道中人在此赏雪,他们酒炉里的酒烧得正沸,拉着张岱同饮三大杯。回程时,船夫喃喃地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江南古镇风雪。图源:图虫创意

正如千百年来,历史文化在江南留下的这些印记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可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是一幅具象的画面。

那么,江南到底在哪里?2007年,《中国国家地理》曾以此题推出一期专辑,来自地理、气象、文学、历史、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各抒己见,阐述他们所认为的江南定义及其范围。有人说,江南是梅雨覆盖的区域;有人说,是江南丘陵的所在地;有人说,是历史上划分的江南道、江南省;还有人说,是南方六大方言区中的吴语区……

当我们将学者们的观点融会贯通,就会发现,那个“最江南”的地方。

自古以来,江南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地理概念,经历了从扩大到浓缩,再到成型的塑造过程。

江南最初的含义,是“大江之南”。

中国古代神话中,水神共工与颛顼为了争夺权位,打得不可开交。共工落于下风后大发雷霆,怒触不周山,没想到竟把支撑天空的柱子给撞坏了。经过共工这么一折腾,天柱崩塌,西北地势上升,天空向西北倾斜,连日月星辰也都向西聚拢,东南土地沉降,江河百川都汇流到东南,从此,东南江湖交错、水道纵横。

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神话,但反映了中华先民对自然地理的认识,如西高东低、日月西沉、江河东流等现象。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气候差异上,西北干旱少雨,河流较少,东南湿润多雨,江湖密布。

在南方,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从雪山走来,经过6300余千米的旅程,哺育18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在神州大地上刻画龙的图腾。古人划分江南的最早依据,正是奔腾入海的长江,巨龙之南,便为江南。

据学者考证,中国史籍中最早提及江南的是《左传·昭公三年》:

十月,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日》。既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

这是说,公元前539年,郑国国君访问楚国,名臣子产作为相礼者陪同前往。到了楚国,楚王设享礼招待郑国君臣,并在仪式上赋《吉日》这首诗。等到享礼结束,子产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狩猎用具,陪楚、郑国君一同到“江南”的云梦泽一带打猎。

这里的“江南”,主要是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北、湖南和江西部分地区)。这个含义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

▲长江中游水系。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同时,人们用“江左”和“江右”来指代长江下游的不同区域。由于长江在今江西九江至江苏南京段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以左东右西来划分地理,所以将今苏南、皖南、浙江及赣东北一带称为“江左”(也作“江东”),将这一段江水以西的部分称作“江右”。

西楚霸王项羽早年随叔父起兵于江左,他的嫡系部队便被称为“江东子弟”。后来,项羽战败,来到长江下游的乌江渡。在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乌江亭长曾愿出手相处,渡他过江。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有数十万之众,亦足以称王。”项羽拒绝乌江亭长的帮助,声称:“我当初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无一人还乡,纵使江东父老依然奉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于是,项羽自刎于乌江。

▲长江下游简图。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长江下游的常用称呼,还有吴、吴越、三吴等。但在实际应用中,秦汉时期的“江南”,所指的范围,往往也包括这些地区。

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战国末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大军南下灭楚,平定“江南”,之后又降服越君,秦于越国故地设会稽郡。

《史记·货殖列传》描写的江南:“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司马迁说,汉代的“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等特产。相比中原,这里多雨湿润,那时医疗条件落后,很多人在这种环境下容易生病,也就不长寿。司马迁还发现,“江南”的生产方式与中原不同,当地人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除草,并拾取瓜果螺蛤为食。这里的“江南”,也泛指长江中下游。

因此,直到秦汉时期,江南是一个宽泛、模糊的名词,泛指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空间上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制。

到了西晋末年,永嘉南渡,衣冠士族为避战乱,带着宗族、宾客、部曲,汇合流民,纷纷南下。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琅邪王氏等南渡士族的辅佐下,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也称建业,今南京)。据历史地理学专家谭其骧考证,永嘉南渡人口共有90万之多,其中,侨居今江苏一带的最多,约26万左右。

永嘉南渡对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开发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一点毋庸赘言。历史学者范文澜说:“东晋南朝时期,长江流域开发出来了,使(之后的)隋唐封建经济得到比两汉增加一倍的来源,文化事业发展起来了,使隋唐文化得到比两汉提高一层的凭借。”

另一方面,永嘉南渡也使“江南”的涵义悄然发生变化。

东晋之后,南方以建康为中心,依次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再加上此前三国时期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合称为“六朝”,建康遂有“六朝古都”之称。

东晋、南朝继承中原的衣冠礼乐,接纳南渡的中原移民,成为流民心中的乐土。当时,南方广泛流传着各种谚语,如“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中,天下灾,但江南,尚康乐”。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建康,与罗马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南朝时的扬州。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故此,“江南”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联系起来,指代以建康为中心辐射的这片地区。

南朝有个诗人叫谢朓,出身陈郡谢氏,作辞写诗名盛一时,后世称为“小谢”。梁武帝萧衍说,三天不读谢朓的诗,便觉得口臭。唐代的李白也以谢朓为偶像。谢朓的《入朝曲》有一写江南的名句: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在小谢看来,江南是什么?她是富丽繁华之地,也是金陵(建康)帝王统治的政治中心。从此,“江南”不再是卑湿落后、地广人稀的代名词,而是成为文化先进、经济发达的意象,后来,就连北方边疆开辟出一片富庶之地,也会联想到遥远的江南佳丽地,将这些地方誉为“塞上(北)江南”。

隋唐时期,“江南”正式摆脱地理上的模糊定位,以行政建置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依照“山川形便”,将全国分为“十道”,其中江南道(治越州,今浙江绍兴)“辖五十有一州”,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自湖南西部以东直至海滨的广阔地区。

早在唐朝建立前,唐太宗的表叔隋炀帝是江南的狂热粉丝。他在位期间不恤民力,大行征伐,却做了一件对后世有功的事情,即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大肆征发民工,开凿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开通连接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疏通连接淮河、长江的古邗沟与江南运河。这几段运河,加上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在位时开凿的广通渠与山阳渎,以及后来的广济渠,构成了隋唐大运河。

大运河在华夏大地上呈现出一个横向的“人”字,一撇贯通隋唐帝国的核心区域关中与日益富庶的江南,一捺伸向北境的幽燕之地,而一撇一捺交汇处是东都洛阳,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则是隋炀帝魂牵梦绕的江都(今江苏扬州)。后来,天下叛乱四起,隋炀帝南下江都,醉生梦死,一日引镜自照,叹息道:“好头颈,谁当斫之!”不久后,他被身边的大臣背叛,缢弑于江都。

在传统农业社会,水运就是最高效的运输方式。这条沟通南北、贯通古今的大运河,进一步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但隋炀帝更让后世记住的,依然是他的暴虐无道。

▲隋唐宋运河。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唐玄宗在位时(712-756),将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治苏州)、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南昌)、黔中道(治黔州,今重庆),其中江南东道辖今江苏南部与浙江、福建地区,江南西道辖今江西、湖南洞庭湖与资水流域以东、湖北与安徽长江以南之地。

这一时期,江南、江东和吴,已经出现混用的情况。

比较典型的史料,是开元名相裴耀卿整顿漕运时的上奏:

且江南租船,候水始进,吴人不便漕挽,由是所在停留。日月既淹,遂生窃盗。臣望于河口置一仓,纳江东租米,便放船归。

唐朝建都关中,京城长安的粮食有相当一部分依靠江南供给。但是,江南水手不熟悉北方河道,中途往往遇到阻滞,很多粮食还没运到关中就损失殆尽。于是,裴耀卿主疏浚水道,并在沿途修建仓储,分段漕运,确保南粮北运的路线。

▲唐代,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有唐一代,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有“扬一益二”之称,长江下游的扬州GDP排第一,长江上游的益州(今四川成都)排第二。

作为盛唐的转折点,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755-763)也成为江南经济地位上升的契机。

安史之乱爆发后,历来被唐朝当作政治中心的关中与河洛惨遭兵燹之灾,城市、良田付之一炬,很多地方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主要的赋税来源三河(河南、河北、河东)、淮泗等地“太仓空虚,雀鼠犹饿。至于百姓,朝暮不足”。而江南再度成为移民避乱的去处,引发了永嘉南渡之后的又一次衣冠南渡,如《旧唐书》记载:“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

有了人口,也就有了更多财源。到唐代后期,江南地区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所谓“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唐朝灭亡后,南唐、吴越等统治江南地区的政权,都推行文教,发展经济,远离中原的混战割据。吴越王钱镠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

宋代,“江南”的行政范围再度发生演变。

北宋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辖一府(江宁)、七州(宣、徽、江、池、饶、信、太平)、二军(南康、广德),大致包括今江苏西部、安徽南部和江西东北地区;江南西路大致包括今江西省;又设两浙路,辖今浙江、江苏南部镇江以东和上海等地。

靖康之变后,中原又一次出现大规模的南迁,史称“建炎南渡”。此后,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分两浙路为浙东、浙西两路,浙东路辖今浙江南部,浙西路辖今浙江北部、江苏南部与上海。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江南的行政地理逐渐细化,但经济、文化上的江南,却愈发成为一个整体。

▲宋代,行政区划上的“江南”。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经过历次衣冠南渡,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江南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从宋代开始就有这么一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太湖流域的苏州、常州、松江、湖州等府县丰收,便足以供养天下。江南名城苏州、杭州更是并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出自宋代范成大在文章中引用的谚语:“天上天堂,地上苏杭。”

北宋时,学者李觐直言道:“当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

李觐发现,杭州、苏州、京口(今江苏镇江)、扬州、金陵(今江苏南京)等江南市镇,不仅将南方的物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同时也为北方输入了江南的人文习俗,而当时北方在物质文化上对南方几乎没有什么回馈,所谓“不闻有一物由北来者”。

▲苏州姑苏阊门。图源:图虫创意

江南的教育,兴起一股崇文重教之风。

北宋有位教育家叫胡瑗,他年少成名,被誉为奇才,却七次应试不中,便在40岁那年放弃科举,返回故乡泰州干起了“教培”,靠讲授经学度日。

名臣范仲淹到江南为官,听说胡瑗的名声,请他到苏州开办郡学,担任教席,也就是主讲老师,范仲淹还让自己的儿子也去当胡瑗的学生。

之后,胡瑗先后在苏州、湖州兴办书院,采用“分科教学”的方式教育学生。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瑗创立的这一套教学方法,史称“苏湖教法”。两宋时,江南书院林立、人文荟萃,成为天下书院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孕育了一批千古闻名的文化世家。

▲苏州木渎古镇。图源:图虫创意

江南的诗词,唤醒了“江南认同”的文化心理。

葛永海等学者认为,“‘江南认同’文化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六朝显露发微,隋代突破成型,唐代及以后则涌现大量描写江南意象、抒发江南情思的文学创作。”

宋代的江南词人,以柳永为代表。

在北宋一次科举放榜的名单上,“深斥浮艳虚薄之文”的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的名字,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把柳永的名字划掉了。后来听别人举荐此人,宋仁宗也毫不客气地说:“且去填词。”

此前,柳永所作的《鹤冲天》词有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正是这一句,惹恼了宋仁宗。

出身仕宦之家的柳永只好“奉旨填词”,当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词人,成为大宋流行乐坛的一哥。他的作品流传甚广,很受歌妓喜爱,被时人称赞为,“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科场失意的柳永长期流寓江南,江南的城市风景、湖光山色成为他词作的主要内容。他写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望海潮》),写苏州,“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瑞鹧鸪》)。

多年后,柳永病逝,家无余财,平时与他相识相知的歌妓们出钱将他安葬。之后每年春季,歌妓们都会去祭拜柳永,称为“吊柳七”。

另一位词人贺铸以一阕《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成就“江南断肠句”的典范: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名列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对此词评价道:“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

南宋词人姜夔一生四处流寓,长期客居江南,他笔下的江南,有太平时的佳盛之景,也有战乱后的清幽萧条,如《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中的春景、夏景。图源:网络

江南的园林,构建文人士子的精神家园。

宋代的著名园林中,有苏舜钦在苏州建的沧浪亭。庆历四年(1044),苏舜钦遭到政敌诬陷,被免职后来到江南游走散心,他发现一处三面临水、四面环树的僻静之地,于是买下这块地,临水建亭,修筑园林,取名“沧浪”。

在《沧浪亭记》中,苏舜钦道出了置身园林、涵养内心的意境:“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在沧浪亭之前,江南有建康的华林园、谢灵运的始宁园等古迹,之后,又有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名园的诗情画意。直至今日,仍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称,江南独有的人文精神,尽在园林中。

▲航拍苏州拙政园。图源:图虫创意

江南的绘画,诞生了诸多影响后世的画派。

先有董源、巨然,在水墨画中开创和发展了“披麻皴”技法,所谓“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清岚为一体”。宋人米芾评价董源的画,“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后有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李唐善画人物,创格变体,开南宋绘画一代风气;刘松年精于水墨和青绿等,有《四景山水图》卷传世;马远号称“马一角”,多作山水一角之景致;马远又称“夏半边”,以山水滩岸林带半边之景致为一绝。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所说:“江南不但是一个地域概念。这一概念随着人们地理知识的扩大而变易,而且还有经济意义——代表一个先进的经济区,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概念——透视出一个文化发达区的范围。”

▲《夏山图》卷(局部),无作者署款,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认定系董源作。图源:网络

元代,两浙路撤销,浙西并入江浙行省。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划分南直隶和浙江省,北部的苏、松、常、镇、宁五府(以及由苏州分出的太仓州)划入南直隶,南部的杭、嘉、湖三府划入浙江省。清代承袭明制,顺治二年(1645),改明朝的南直隶为江南省,辖区大致上包括今江苏、安徽、上海三省市。

▲明代的南直隶。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李伯重教授发现,元代之后,“江南”一词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专指原本被称为吴、三吴或浙西的地区,而吴、三吴或浙西等沿用已久的称呼,反而少用了。

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明,一个江南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因此,广义的江南,不仅仅包括明代南直隶和清代江南省管辖的府、州,还向外扩散,包含同处江南经济、文化区域内的地方,如钱塘江南、浙江北部的诸暨、绍兴和宁波等地,以及安徽东南部,还有长江北面的扬州。

从自然区划来看,扬州在长江以北,为什么也算江南?

其实,从行政区划来看,历史上曾有跨越长江南北设立的“扬州”存在,其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古人有一句话:“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说的就是古时扬州的富庶。因此,长江下游南北岸很多原属扬州的辖区,本就是同根同源。

从文化区划来看,扬州在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之处,她的江水湖泊、园林景致、书法绘画、文学作品,与长江以南的苏、杭等同出一脉,融为一体。

所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说,“就文化区划而言,扬州应该属于江南。自然区划、行政区划、文化区划,这三者很难重合,扬州就是这三者错位的典型。扬州在江北却叫江南,这是文化对自然区划的超越,是文化力量的显现”。

▲扬州瘦西湖长堤春柳。图源:摄图网

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飞速发展后,走向成熟。

清初,苏州人汪琬在京担任翰林院编修,有一天跟同僚聊起了家乡的特产。正当众人各自夸耀家乡的土产时,轮到汪琬说了,只见这位进士出身的江南文人缓缓道,我们苏州的特产只有两样:一为梨园子弟,二为状元也!

汪琬这话可没有吹牛。历数中国古代有籍贯可查的状元,各省出状元最多的,首先是江苏76人;其次是浙江64人。对此,历代的说法是,“天下英才尽出东南”。

明清时期,江南文化大家辈出。

出自吴地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他们的书画为后世留下了一大笔珍贵的艺术财富,至今仍是无价之宝。

▲[明]沈周:《庐山高图》轴。图源:网络

江南地区的通俗文学在市民阶层广泛流传,苏州人冯梦龙、乌程人凌濛初、如皋人李渔等,分别写出了各自的代表作。家道中落的曹雪芹,将家族在南京的兴衰荣辱作为原型,写成了名著《红楼梦》。

明末三大思想家中,反对君主专制的黄宗羲、主张经世致用的顾炎武,生前都曾活跃于江南,他们是来自东方的微光,在旧时代的壁垒中,砥砺出新思想的锋芒。

江南文化,海纳百川、包容万物,有画风奇特的“扬州八怪”,有越剧、徽剧、昆曲、黄梅戏等戏曲艺术,有苏绣、木版画、灯彩等工艺美术,有云雾缭绕的寺庙道观,有小桥流水的水乡古镇,有幽雅秀丽的茂林修竹,有撑着油纸伞彷徨雨巷的姑娘,有骑在青牛上漫步田间的牧童……

何处是江南?

江南人文氤氲之地,江南精神镌刻之处,便是江南。

参考文献:

单之蔷:《中国景色》,九州出版社,2008年

沈骅 编:《江南文化十六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

王卫平 编:《江南文化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23年

周振鹤:《释江南》,《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徐茂明:《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变迁》,《史林》2002年第3期

葛永海,沈灵超:《隋代文人的“江南认同”及其文学史意义》,《河北学刊》2019年第2期

夏明方:《什么是江南——生态史视域下的江南空间与话语》,《历史研究》2020年第2期

0 阅读:3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