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焦影人|许鞍华的日常诗学和女性书写

泽元说影剧综 2024-05-29 18:04:44
今天是香港导演许鞍华77岁的生日🎂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八十年代中期,在香港新浪潮逐渐融入主流的商业电影系统之际,许鞍华的作者姿态却愈发强烈。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台湾新浪潮促成的。她曾表示在看过杨德昌和侯孝贤拍现代生活、关注人的问题的电影后,自己也不再想拍越南、武打或者脱离现实的戏,只想拍关于人的平常生活的戏。不过要迟至90年代开始,她才在作品中实现了这一转向,将主要目光投注在香港人尤其是香港女性的庶民生活上。 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女人四十》(1995)、《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和《桃姐》(2011),它们大概是许鞍华最为人所知也最受赞誉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许鞍华发展出一种平淡洗练的白描诗学,也可归入波德维尔所谓的亚洲极简主义。故事往往只关于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和迎来送往,情节上完全排除戏剧性,只有日常生活事件的缓慢流淌和往来重复。视觉上则通常采用中景或远景长镜头的静观姿态,先以微仰的角度将人物安放在画面较边缘处,使他们完全沉浸于其生活环境展开行动,对人与物及其所穿越的时空连续体表现出香港电影中少见的耐心。 三部作品中《女人四十》的人物塑造最为成功,萧芳芳在其中饰演一位在家庭和工作的催讨中苦苦支撑的中年女性,但正如片中的台词“人生都系好过瘾嘅”,影片也正是在这些催讨中开掘出人性的光彩和生命的意义。 《天水围的日与夜》在我看来是许鞍华极简诗学的巅峰,展现了其娴熟的节奏掌控和抒情技巧。表面上影片在情节上浅淡如水,但却在节奏中内蕴着诗意。这种诗意尤其通过物质性的重复修辞来实现:影片中有大量关于“吃”的场景:贵和安吃青菜、蒸蛋、冬菇,外婆在医院喝鱼粥和燕窝粥,中秋夜贵、安和独身婆婆吃柚子等等;其他如买报纸、买纸巾、晾衣服等也都一再出现在影片中。在重复中,物体超越了其作为物的本身,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渐渐领会到物中所蕴含的人情。换而言之,重复恰恰成为了变奏的承载,打开了影片的抒情空间。 摘自「深焦DeepFocus」公众号文章《许鞍华77岁生日,她是香港的底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