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

一场军场梦 2024-05-26 18:01:57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一位衣着褴褛的老人拿着一张泛黄的旧纸条,敲开了当地领导的办公室大门。 1930年,革命烽火燃遍大江南北。红军为了完成任务,来到了湖北孝感金盆村。当时的金盆村,群众对外来人十分警惕,因为常有敌人假扮红军骗取信任。红军刚进村,就受到了群众的冷遇和怀疑。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一位名叫杨长银的老人,选择相信并帮助红军。杨长银察言观色,观察到这些红军虽然疲惫不堪,但却没有像坏人那样抢夺民众的财物,反而在村民需要帮助时,总是尽己所能伸出援手。杨长银看到这些年轻的红军战士,穿着单薄的衣服,吃着粗糙的食物,却为了革命事业不辞劳苦,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 杨长银想要资助红军400块大洋,帮他们渡过难关。红军战士们起初坚决推辞,不愿接受杨长银的好意。杨长银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不必推辞,等革命胜利后,你们再还给我就是。如果到时候找不到我,就把钱捐给需要帮助的穷苦百姓吧。" 红军战士们听后十分感动,接过400大洋后,立下军令状,承诺胜利归来后如数奉还。红军战士在借条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姓名,将这张珍贵的借条交给了杨长银。随后,红军战士告别了杨长银,奔赴下一个战场。 杨长银将红军借条珍藏起来,视如珍宝。他把这段经历讲给儿孙听,告诫他们绝不可去找红军讨要还款,因为这笔钱是无偿资助,不图回报的。就这样,这张写满了革命情谊的红军借条,留存了下来,成为了杨家人一段珍贵的记忆。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15年。杨长银的孙子杨明荣已经80高龄,他的妻子身患重病,急需医治,可是家中已是山穷水尽,杨明荣看着妻子日渐消瘦的面容,心如刀绞。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祖父杨长银曾经提起过的红军借条。杨明荣回忆起祖父当年是如何不计回报地资助红军的点点滴滴:杨长银冒着被敌人报复的风险,把家中仅有的粮食送给红军充饥;他帮助生病的红军战士熬药、换洗衣物;他甚至带路,引红军走小道以躲避敌人的搜捕……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无不让杨明荣动容。 杨明荣想,如果向政府求助,兑现这张跨越时空的借条,或许就能筹到救命钱,挽救妻子的生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杨明荣带着这张泛黄的借条,开始了艰难的求助之路。 起初,政府工作人员对杨明荣的遭遇报以同情,却对红军借条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一次次碰壁,杨明荣没有气馁,而是变本加厉地收集证据。 他走访当年亲眼见证杨长银帮助红军的老人,请他们作证;他揣着借条,上门求见当地的红军后代,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那些饱经沧桑的老人们回忆起当年的芳华岁月,纷纷为杨明荣描述杨长银的义举,红军后人们听闻此事后也表示愿意帮忙。 就这样,杨明荣像接力赛一样,一步步搜集到了力证借条真实性的证言。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领导终于重视起这桩公案,决定彻查借条的来龙去脉。杨明荣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祈祷尽快有一个结果,好救治妻子的病。 经过缜密调查和严格鉴定,政府终于确认了杨明荣手中的红军借条确属无疑。为表达歉意,政府向杨明荣郑重道歉,并决定给予他4万元现金补偿,以兑现先辈的承诺。 得知这一消息,杨明荣喜极而泣。他激动地说:"这笔钱不仅能救我妻子的命,更是对我祖父美德的褒奖啊!我祖父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杨明荣拿到补偿金,火速将妻子送进了医院。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妻子终于转危为安。从死神手中抢回妻子,杨明荣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了地。他暗想:祖父在80多年前栽下的善因,没想到在今天结出了善果,不仅救了儿媳妇的性命,还让红军借条的故事重见天日,激励着后人传承革命先辈的优良品质。 消息不胫而走,杨明荣家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人们纷纷赞叹:红军借条这一跨越80多年的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了老区人民的纯朴善良、助人为乐的优良品格。它不仅见证了革命先辈的高风亮节,更成为鼓舞后人奋发向上、回报社会的精神财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杨明荣家,请他讲述祖父当年帮助红军的事迹。杨明荣总是娓娓道来,希望把这感人至深的红色记忆代代相传。红军借条虽然已经还清,但杨家人永远铭记红军的恩情,并以先辈为荣。 杨明荣经常对后辈们说:"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后人,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这样才对得起先辈们的付出。让我们携手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0 阅读: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