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汉阳县副书记赵开祥路过一废品站,听到院内有人争吵:“四个铜罐才给5毛

八点聊史 2024-05-23 21:23:58

1968年,汉阳县副书记赵开祥路过一废品站,听到院内有人争吵:“四个铜罐才给5毛钱,太少了!”赵开祥扭头一看,发现这些铜罐造型独特,很像文物,于是连忙大声制止!赵开祥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竟然挽救了一件3000年前的国宝……

关于铜罐的故事,还得从1966年说起。这年开春不久,武汉长征村村民王体坤便赶着耕牛下田犁地。突然,铁犁不小心勾到什么硬物。王体坤舞动长鞭,吆喝耕牛向前,怎料几次拉拽,铁犁竟纹丝不动!

王体坤倍感蹊跷,抄起铁锹准备一探究竟,谁料没费多大劲,竟刨出一个造型独特,跟水桶差不多高的铜罐。铜罐当时沾满了泥土,王体坤用袖子将其擦干净一看:好家伙!铜罐周身竟雕满了纹饰,这些纹饰似龙似凤,极为华丽!

“下面会不会还有东西?”王体坤一边寻思,一边抄起铁锹继续往下掏。果然,土里又冒出3个形状怪异的罐子,个头较第一个小一些。

这些罐子究竟是什么东西?王体坤疑惑不解。很快,看热闹的村民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当时没有一个人意识到眼前器物的珍贵价值,他们只觉得这东西可能是墓葬里面的,拿回家会倒大霉。

听到这话,王体坤心里开始发怵。他觉得挖到这些罐子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既然是公家地里挖出来的,于是便将它们一字排开,放置在生产队屋子的土墙下面。

这些罐子靠着墙,风吹日晒了好一段时间,一直无人搭理,期间甚至还有人拿它们当尿壶用。后来,有人觉得这样做不太合适,便将它们搬进了屋内。

这些日后价值连城的宝物,被人遗忘在阴暗的房间角落里几个月。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征集文物的人,村里人这才想起屋里那几个罐子。不过可惜的是,当时村民们挑着这些物件前去应征时,来人太过见识短浅,竟没能看上。于是它们又被挑了回来,这一放又是两年……

到了1968年,队里响应上级号召,成立了宣传队。宣传必须要有锣鼓啊,于是沉寂两年多的铜罐子再次被人想了起来。队里当时决定,拿这些铜罐去换一套锣鼓家什。

当天,队里派出民兵排长和会计,把这些东西装进麻袋,挑到了县城一家锣鼓店。但让两人失望的是,老板看到这些铜罐满是铜锈,竟一口回绝了。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决定将铜罐挑到一家废品收购站,当废品卖掉。

显然,一旦这些铜罐流入废品站,他们或被融化,或流入海外,后果都将是灾难性的。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幸运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废品站工作人员也不识得这些宝贝,他们觉得这些铜罐又脏又旧,只肯出5毛钱。两村民一听价格,当即火冒三丈。他们点灯费蜡,费尽千辛万苦,将铜罐一路挑来,竟只值这点钱,于是便与对方争执起来。

就在这时,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赵开祥路过废品站大门,听到了院内的争论声。赵开祥走入院里,看着眼前这些形状怪异的器物,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不过他感觉得到,这些罐子非同寻常,可能是文物。为以防万一,赵开翔立即制止交易,然后带着两位让村民径直来到了县文化馆,并让文化馆给他们钱去买锣鼓。

几经周折,四个铜罐总算来到了属于它们的地方。然而遗憾的是,当时正值特殊时期,根本无人理睬这些文物,因此它们再次被束之高阁,而这一放就是十年……

转眼已是1978年。这年文化馆需要搬新馆,在拆迁旧馆时,人们终于发现那件满是灰尘的大铜罐,孤零零地躺在阁楼角落里。至于其他三件小铜罐,当时早已不见了踪影。

看到这件铜罐饰有精美的纹饰,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当时不敢怠慢,立即向上级打了报告。很快,武汉博物馆派出文物专家赶来查看。经鉴定,这件幸存下来的大铜罐名叫“罍”,是罕见的商晚期青铜器,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罍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据文献记载,罍出现于商晚期,流行于西周和春秋,是装酒做祭祀用的礼器。仅王侯贵族可用,是身份的象征。这件罍因饰有飞凤纹饰,最终被命名为“凤纹方罍”。作为一级文物,凤纹方罍现收藏于武汉博物馆,是其镇馆之宝。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3月,一件类似的西周时期的青铜方罍,在纽约佳士得春拍中,拍出924.6万美元的天价(以当时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9000万元),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由此可知,这件年代更早的商代凤纹方罍有多珍贵。唯一可惜的是,凤纹方罍并不完整,少了个盖子……

0 阅读: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