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一位年轻的楚国女子突然离世,为保其尸身不腐,亲人为她重金打造了一副玉

八点聊史 2024-05-23 21:22:28

两千多年前,一位年轻的楚国女子突然离世,为保其尸身不腐,亲人为她重金打造了一副玉面具。两千多年后,因一位男子的意外闯入,玉面具重现人间!

1997年的一天,荆州马山镇村民老杨,在一处山岗上发现一个大洞。他好奇爬入洞中,竟看到地上有张苍白的人脸!

老杨当时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逃回家中。妻子见他大汗淋漓,脸色异常苍白,连忙询问原由。老杨怕吓着妻子,始终没敢说出真相。

当晚熄灯后,老杨开始仔细回忆白天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那分明是一张面无血色的人脸?难道是一具死尸?仔细一想,他又隐约记得那张脸有反光,像是一副面具!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老杨苦思冥想,却怎么也想不清。

往后几天,这件事情始终萦绕在老杨心头,折磨得他坐卧难安。老杨非常渴望弄清真相,他好几次起心动念,想进洞一探究竟,可一想起那天的情景,心里就不自觉打起了退堂鼓。

这天,老杨去镇上赶集,意外碰到自己上大学的侄子小葛,放暑假归来。由于好久没见,姑侄二人热络地聊了起来。聊着聊着,老杨忽然想起那件事。他觉得侄子是自己信得过的亲人,于是便将事情和盘托出。

听完姑父的离奇经历,小葛很惊讶,不过他觉得这件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老杨看到的山洞位于马山镇秦家山,这里距离楚国故都纪南城不到四公里远,地下有很多楚国贵族的墓葬。因此,小葛认为姑父看到的洞,很可能是盗洞。为弄清事实真相,他决定亲自陪姑父去洞中一探究竟。

次日,老杨再次来到那个熟悉的洞口。这次有侄子的陪同,他的胆子大了很多。“我走前面,你后面跟着!”老杨拿起手电筒,一马当先爬入洞中,小葛则紧跟其后。

不知爬了多久,老杨突然惊叫一声:“看!人脸!就在前面!”小葛心里一紧,顺着光束看去,发现地上真有张煞白煞白的人脸。他大着胆子慢慢靠过去,凑近仔细察看,发现地上原来只是一副人脸面具!

这样的面具,小葛从未见过。它好像是由整块玉雕刻打磨而成的,半透明状,跟普通人脸差不多大小,上面不仅五官俱全,还刻着胡须和眉毛。

听说害他茶饭不思的真是一副人脸面具,老杨当即气得要将面具摔毁。小葛见状,连忙制止说:“姑父,这可能是个文物!”

一听是文物,老杨顿时像换了个人似的,脸上喜笑颜开,心里打起了歪主意。小葛读过书,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赶紧劝告姑父说:“墓中文物归国家所有,私拿可是犯法的!”

听到侄子这么说,老杨赶紧打消念头,恋恋不舍地将面具放回了原处。之后,在小葛的提议下,两人从洞中退出,直奔文物部门去反应情况。

文物部门得知消息后,高度重视此事,立即派出考古人员赶赴事发地。经过仔细探察,事实正如小葛料想的那样,这个直径一米多的大洞是盗洞。

经过进一步勘探,考古人员发现被盗的是一座楚国墓葬。墓葬规模较大,正方形的墓口,边长达到15米,深度则有8米多。

显然,这是一座很有研究价值的楚国贵族墓。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此墓在历史上多次被盗,考古人员最终只清理出44件陪葬品,其中最珍贵的正是老杨看到的那副,被盗墓分子不小心遗留在盗洞里的人脸面具——玉覆面!

玉覆面是用玉制作的丧葬面具。古人认为,以玉敛葬,可保尸身不腐。于是亲人离世入葬时,家属会将玉片覆盖在其面部。这种高级葬制起源于西周,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历史。到了西汉时期,玉覆面逐渐被我们所熟知的玉衣取代。

我国目前出土的玉覆面共有40多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丝织品制成的覆面上缀以多件玉片,因此又叫缀玉覆面。

与缀玉覆面不同,老杨发现的这件玉覆面是由整块玉雕刻而成的,因此叫整玉覆面。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落后的战国时代,要制作这样一整件葬玉,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可想而知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整玉覆面。

这件独一无二的玉覆面,能在历次盗掘中保留下来,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不过它的出现,却意外地给考古学家们,带来了一个至今都无法解答的谜题!

由于这件玉覆面上刻有胡须,考古人员一直以为墓主人是位男性。然而通过对墓主人尸骨的鉴定,人们得知墓主人竟然是一位年龄28~30岁的年轻女子。这就奇怪了,女子下葬为何戴着男子的玉覆面呢?

对于这一疑问,目前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不过有一种看法倒是很有意思,有专家猜测这件玉覆面可能是仿照墓主人丈夫的脸制作的:妻子英年早逝,丈夫不忍其孤身一人,于是决定将她的玉覆面刻成自己的模样……

此外,虽然墓葬被盗,墓主人身份成谜,但考古专家还是从仅有的线索中推测出,这位墓主人可能不是楚人。

他们的理由有两点:一、在以往发掘的大量楚国贵族墓葬中,考古人员从未见过玉覆面出土,因为楚人从不用玉殓葬;二、此墓出土的陶器不是楚器的风格。专家们猜测,这位墓主人很可能原本是中原人士。

0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