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上,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原型的妻子,在丈夫牺牲后,她花了11年

一场军场梦 2024-05-23 16:25:55

这张照片上,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原型的妻子,在丈夫牺牲后,她花了11年替丈夫还债,后她又贷款2000元来到了丈夫的安葬之地......

(本文内信息来源:北青网、新华网 ,真实信源,参考资料赘述在结尾)

这位老人是李金花,他的丈夫是《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得的原型---王发坤,38年前的一个春天,她曾目送丈夫踌躇满志地奔赴前线,那一别却成了永诀。

1979年,中越边境战火重燃,为了捍卫国土,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国人民军队不得不作出反击。

王发坤所在的部队第三师一路征战,直插越军腹地,2月17日,他们在云南屏边地区遭遇了越军狙击手的袭击。

炮火凶猛,单单这一役,就有200多名官兵阵亡,枪林弹雨中,一名新兵罗顺良被敌人包围,临阵手足无措。

作为排长的王发坤,身负重伤却力挺将罗顺良推下了掩体,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颗穿甲弹袭来,射穿了他的胸膛。

这一刻,他的生命永远凝固在了33岁,而远在家乡的李金花和三个孩子,则永远失去了家的支柱。

噩耗传来,李金花的天塌了,当场晕厥。待她缓过神来,望着眼前三张天真无邪的童年面孔,她的心如绞痛般地疼,王发坤最后的话语仍在耳边回荡:"你在家赡养好老人,照顾好孩子,等明年梨花盛开的时候我就回来了,你等着我。"

那年李金年仅26岁,后来他收到丈夫牺牲前寄出的包裹,里面有一封信,内容让人潸然泪下:

"金花啊,如果我有个闪失,你还年轻,就改嫁吧!就是我没什么好东西,那件军大衣就作为我留给你的礼物......家里盖房子时,我总共借了战友和部队2000多元,人不在了,这钱拜托你一定要替我还上,决不能赖账啊!

噢,对了,我还给你寄了10斤红糖,你喜欢的,好生节约着吃..."李金花看着那装糖麻袋都被糖水浸染成了暗红色,路途遥远,那糖它化了,她留不住糖,就像她等不回自己的丈夫。

此刻,李金花再也绷不住心中悲痛,眼泪"扑扑"直落,将这封写亲笔信浸湿了大片,她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将丈夫的嘱托完成。

从此李金花就如一根坚韧的钢铁,扛起了一家老小的重担。白天她在纺织厂干活,夜里她在家里做零工贴补开支,长期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有人劝她,还年轻,拿着抚恤金改嫁,但她执意替丈夫守着这个家,她用丈夫的抚恤金与慰问金先还800元债务,剩下的她希望能贷款先行还清,不能让战友和部队的人寒心,然而信用社认为一个妇女独自难以承担还款责任,最终拒绝了她的申请。

李金花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还债,大山区生活贫困,家中仅有两亩薄地,一年只能种一季玉米,可就是这样的条件,李金花也坚持储蓄,努力攒钱还债。

1986年,年过花甲的婆婆去世,李金花披麻戴孝为老人送终,完成了对亡夫的另一个承诺。

1990年,王发坤牺牲11年后,34岁的李金花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清了所有债务,她用青春年华换来了对亡夫的人生庄严,虽然两鬓斑白,却无怨无悔。

2005年,过度操劳的李金花生病住院,不得不借钱3000元治疗,但却被二儿媳背刺,卷款带着小女儿跑路了,这让李金花倍感打击,无钱继续治疗,只能出院带病在家,落下病根,很多活的干不了了。

直到2007年,她仍然有一件心事------她想要为丈夫扫墓祭奠,终于一位老战友告诉了她牺牲的烈士安葬于云南的陵园。

就这样李金花贷款2000元,让两个孩子没去找,结果先后去了三个地方,也没找到王发坤。

后来,战友一直惦记着,帮她找到了,是云南屏边县的,这一次,她又贷款2000元,带着孩子们远赴云南,终于来到了丈夫的坟墓前,看到那刻着"王发坤"三个字的墓碑,她终于哽咽落泪。

"发坤哥,我和孩子们来看你了,我足足等了你28年啊......我终于找到你了!"她泣不成声,诉说着28年来的艰辛与思念。

这对母子的故事被媒体报道,令在社会各界亦为之动容,各方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纷纷伸出援手,解决李金花家的实际困难。

华夏慈善基金会拨款8000元,资助其修缮牲口棚和住房,当地政府也为他们建了一幢崭新的两层小楼,从此不再为生活所扰。

李金花将家中一间房专门留作纪念室,陈列着王发坤生前的所有遗物,每逢有人前来探访,她都会娓娓诉说丈夫的英勇事迹。

王发坤用生命铺就了和平,而李金花则用一生守着王发坤对自己的交代,这就是“你守国,我守家”的生动诠释吧!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