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1935年2月份的一天,安阳羁押所里进来了一个才16岁的小伙子,看役们都好奇又装作不经意的打量着那人。这一看不打紧,其中的两个人登时就变了脸色:怎么是他?
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他们连忙询问那少年为什么会被关起来,可少年却镇定自若地表示他们认错人了......
“我姓段不姓马,你们认错人了吧!”,少年一副不认识他们的样子,那两个看役却不是好糊弄的,深知他这是故意装不熟,所以便回家告诉了他的家人。
说起来,他们两个还算是这小伙子的舅舅呢,他的二婶有两个兄弟便是他们,之前串门的时候,他们二人便认识他了。
这少年叫马骥宸,还有个小名儿叫二生。他是1920年出生的,家住在河南安阳城。他是个苦命的孩子,在他6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
由于这个原因,他从小便沉默寡言的,但很有自己的想法,属于一语中的的那种人。这样乖巧的性格是最让长辈喜欢的,可这是在没有开悟之前。
8岁的时候,他前往安阳的第一小学读书。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讲解让他受益匪浅,他学的很刻苦认真。多日的努力是有回报的,他的功课总是被评为优等,老师们很喜欢他。
随着五四思想的传播,青年教师张仲房成为了安阳第一小学的校长,他曾被三民主义熏陶过,是想要革命的,他也从内心中倾向共产党,并且将这一想法融入到了办学当中。
在张仲房以及我党人员的领导下,这所学校出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马骥宸也受此影响,成为了一名少年先锋。
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老蒋非但不将枪口对准日寇侵略者,反而开始对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动手了。也正是这一举动,让张仲房彻底站在了我党这边。
学校里思想进步的老师们经常向师生介绍进步书籍,宣传救国思想,马骥宸的班主任薛蔚余便深受感触,经人介绍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
薛蔚余在上课时经常向马骥宸他们讲解抗日的重要性以及古代岳飞等人的爱国故事,这让马骥宸心中的爱国热情越来越浓烈。
在了解了时局以及进步思想之后,马骥宸坚决不当亡国奴,每当学校组织活动,他总是很积极,时间长了他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十分的好。
1933年的11月份,马骥宸经受住了党的考验,在13岁的年纪成为中国共青团的一员。这之后,他便经常利用学生的身份为党做宣传。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我党在安阳成立了赤色儿童团,马骥宸因为出色的表现被任命为领导者。重任在肩,他更加的努力谨慎了,在工作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一年之后的他,虽然才只有14岁,但是他布置任务的时候条理清晰、才思敏捷,其组织领导能力已经十分过人了。
赤色儿童团毕竟是由孩子组成的,所以组织交给他们的任务多为情报的传递以及革命思想的宣传。
在接到任务后,马骥宸便迅速展开了行动,先是和伙伴们一同制定了方案,然后又合理分工,办事效率很高。
在他们的身上,充分展现了“人小力量大”这句话。发传单、贴标语这些行动,他们只需要一个晚上,就会让满城的大街小巷都充满革命的红色。
在他的领导下,安阳的儿童抗日运动十分的成功,可是一转眼他便到了该上中学的年纪。为了继续参加抗日运动,他报考了省立第十一中学,遗憾的是他落榜了。
有些愤懑的同时,他依旧不想放弃参加革命运动,所以干脆便决定不上学了,然而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无奈的他只能报考大公中学。
虽然成功考上了,可是马骥宸却并不想去大公中学。这学校是私立的,学费贵不说,更严重的是那里的白色恐怖很严重,若是去那里上学,十有八九是不能在参加革命运动了。
权衡了一番之后,他还是决定不再上学了,他不想给家里造成经济负担,同时还可以继续为抗日救亡做贡献。
他的奶奶对这个孙子的决定表示十分的不赞同,甚至还说他要是坚持,就别进家门。他的革命决心是坚定的,即使这样,他依旧选择了心中的信仰,带着家人的不理解离家出走了。
他再次回到了母校,继续带领着伙伴们参加革命运动,执行党组织交代的任务。在学校训育主任的帮助下,马骥宸在学校的图书馆内找到了一份工作,用以解决他的温饱问题。
马骥宸十分感动,他利用这个身份的掩护,加大了革命运动的力度。没多长时间,安阳的几所小学中都有了赤色儿童团的成员。
在行动的时候他们十分警惕,借由年纪小打掩护,一旦发现不对劲便佯装打闹,唬弄过那些盯梢的人。
1934年的10月份,我军开始北上抗日,马骥宸等人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组织募捐。短短十几天便筹集到了2000元,为我党的革命事业奉献了力量。
然而好景不长,在1935年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开始抓捕我党地下人员,还有消息说要抓“少年党”,马家人在得知后,立刻将马骥宸带回家然后困在了家里。
马骥宸自然是知道家里人是担心他的安全,可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他就不会因为危险半途而废。没过多久他便趁着家里有客人来,一溜烟儿逃走了。
他的奶奶被气得不行,让人去找却发现这小子把脚印在各个方向都印满了,顿时知道了他的决心,只好随他去了。
同年的2月份,马骥宸像往常一样带着传单行动,谁料在走到一座大桥的时候,被地方团的人给拦下了。对方一看他篮子里的宣传材料,立刻便将他围了起来。
“你是什么人,姓甚名谁,家在哪里?”
“俺叫段金铭,家里种田的......”
面对敌人的逼问,他表现得很镇定,可是对方并没有被他去“赶会”、“传单是捡来的”给搪塞过去,很快便将他给关到了羁押所里。
“这传单和书是谁印的?你只要说出你的同伙来,我就放了你还给你钱!”
马骥宸一看就年纪不大,敌人一开始还想要哄骗他招供,可他们万万没料到,马骥宸早已经受过了不少考验,革命决心并非轻易能够撼动的。
见这小子油盐不进,一直说那宣传单是在桥上捡的,便对他拳打脚踢,没多久他便被打的遍体鳞伤。然而即便是伤痕累累,马骥宸也没有松口。
没办法,敌人在他身上得不到想要的信息,只好把他扔回了牢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二婶的兄弟俩看见了他,这才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虽然马骥宸一直在否认,可两兄弟怎么会认错人呢,他们很快便将这个情况告诉了马家。马奶奶知道后,大骂他是个不肖子孙,马母也在一旁哭个不停,马家彻底乱成了一锅粥。
好容易冷静下来之后,他们让马二叔的儿子前去牢里打探消息。两兄弟见面之后,探监的人哭的停不下来,反倒是坐牢的人十分嫌弃对方的软弱。
不久后,马三叔为马骥宸写了状纸,还在过堂前想要多嘱咐他几声,可是却被马骥宸统统拒绝了,只几句话的功夫,就把叔叔给气的哭着离开了。
在过堂的时候,他依旧坚称那些抗日宣传材料是自己捡的,没多久,他便再次遭受了一顿毒打。
算下来,马骥宸当时只有十六岁,可经受刑罚的时候,他却丝毫不惧,这份胆量和耐力让其他的犯人都十分的佩服。
我党组织那边也很快便知道了马骥宸被捕的消息,想方设法的想要将他救出来。组织派出了同样被抓的郭福来的妹妹和他联系,可是却不小心被敌人发现了。
面对敌人的连连逼问,马骥宸坚持和郭福来兄妹不认识,毫无疑问再次遭到了敌人的重刑伺候。
随着多次的审讯,却依旧没有得到有用的消息,敌人也失去了耐心,就给马骥宸随便按了一个罪名判了他三年。后来估计又觉得不解气,没多久又把他送去了河南第一监狱。
在监狱中,马骥宸再次被严刑逼供,敌人恼怒不已便想要对其下毒手,可当时的抗日呼声一阵高过一阵,为了不引起公愤,敌人便将马骥宸的饭食给断了。
1936年的11月份,马骥宸被饿死在狱中。在安阳解放后,政府将他评为革命烈士。
结语在革命事业的浪潮中,像马骥宸一样的少年有很多,他们心中包含着爱国热情和抗战的决心,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面对敌人的再三用刑,马骥宸都毫无动摇,这样的和革命精神值得我们铭记,他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少年英雄”的真正含义。
参考资料马骥宸:宁死不屈的少年英雄 -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