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兵奇事:几千人时屡战屡胜,有几十万大军时一触即溃

文学秦岭史话 2024-04-07 22:14:46

  太平天国是个比较神秘的存在,在十四年的时间里,转战了全国许多地方,经历了无数次战斗。让后人不解的是,太平军在人数较少时,往往战斗力极强。但一旦人数众多,战斗力却极弱,屡屡打败仗。

  太平天国前期,参与金田起义的只有几万人,大多是家属、妇孺,能打仗的也就几千人,武器也很落后,火器很少,但就是这样一支农民军,却始终与清军在深山密林里周旋,屡次被清军重重围困,却巧妙地躲过了围剿,最终冲出了广西,进入了长江流域。

  而在定都天京后,两万太平军北伐,一路奇迹般地打到天津,让清朝统治者惶恐不安,不得不派遣大量军队,前去围剿北伐军。

  在连镇,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面对僧格林沁旗下清军的反复清剿,坚持了一年多。而李开芳率领的五百太平军,坚守高唐县城和冯官屯几个月,清军屡次进攻都没有效果,最后只能采用水攻。

  而在后期,随着太平军占领的地盘不断扩大,尤其是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后,兵力急剧增长。在许多次战斗中,投入的兵力都达到十几万、几十万规模,但却并没有像刚刚兴起时那样,打过几次像样的胜仗,大多数时候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一、安庆保卫战。在这场战役中,英王陈玉成等人先后投入了数十万兵力,想要打破湘军对安庆的围困。而湘军方面只有5万人,但这场战役最终以太平军的失败而告终,安庆城被攻破,太平军损失惨重,安庆全城数万军民被湘军屠杀。陈玉成在不久之后,也被叛徒出卖,遭到杀害。

  二、雨花台十三王救驾。太平天国后期,天京城被曾国荃率两万湘军围困,洪秀全十分惊恐,催忠王李秀成救驾。李秀成带领十三王,率十几万大军,号称四十万,赶回天京,在雨花台和湘军决战。此时湘军中瘟疫流行,战斗力极差,面对这样的湘军,太平军连续多日轮番上阵,竟然没能打败湘军,天京也就没办法解围。

  三、进北攻南。雨花台战役失败后,李秀成在洪秀全的命令下,率十几万大军渡过长江,进攻长江上游各地,以吸引湘军撤围。结果十几万大军进入安徽后,因为缺粮,又返回天京,过江时被湘军水师堵截,伤亡殒尽。

  四、黑石渡之战。天京失陷前后,扶王陈得才率领的十几万西北远征军并未受损,南下救驾,但却在安徽霍山黑石渡被清军僧格林沁部击败,部众或死或散,陈得才绝望服毒自杀。

  五、幼天王的逃亡之路。天京失陷后,幼天王洪天贵福逃了出来,由堵王黄文金等人保护,准备去与李世贤、汪海洋部汇合。当时还有十几万大军,但在沿途中遭到清军和地方团练的攻击,不断逃散,到江西石城时,仅剩万余人。这一万人也经不住席宝田部湘军的攻击,杨家牌一战,全军覆没,幼天王等人被俘杀。

  六、李世贤和汪海洋的末路。李世贤和汪海洋并未积极救援天京,所以在天京失陷后,实力并未受损,两人率十几万大军,转战于江西、福建、广东等省。最终在漳州之战后,李世贤部全军覆没。而后来的嘉应州之战,汪海洋部也在左宗棠部湘军的围剿下,死伤殆尽。

  为何在早期,太平军仅几千人、上万人时却极具战斗力,后期达几十万人,却常常吃败仗呢?

  个人分析,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一是面对的敌人不同。早期围剿太平军的多是各地临时调来的绿营,本身就十分腐败,缺乏战斗力。而后期太平军面对的则是训练有素,悍不畏死的湘军、淮军、洋枪队。敌人早已不是当年的敌人,战斗自然会更残酷。

  二是太平军人员组成发生了变化。早期的太平军主要为广西老兄弟,他们都是拜上帝会的忠实信徒,加上起义前,大多早已变卖了家产,烧了房子,无路可退,打仗也十分勇猛,但后期太平军人数虽然越来越多,多来源于富裕的长江中下游,这里的人自然没有广西山区的农民勇猛。再加上有的人可能是被掳来的,本就不愿为太平军卖命,打仗时可能也是出工不出力,甚至在战场上倒戈、投降、逃跑。

  三、士气的变化。太平军早期因为拜上帝会的影响,士气很高,战无不胜。到了后期,天京事变后,太平军遭遇了信仰崩塌,加上在和湘军的作战中屡屡失败,畏敌情绪更浓,所以在战斗中也是胜少败多,逐渐走向了末路。而在天京陷落后,太平军将士都知道大势已去,此时虽然残部人数达到几十万,早已无心恋战,清朝才能追亡逐北,将其逐个消灭。

  总结:从太平军人数和战绩的对比可知,一支军队的人数和战斗力并不一定成正比。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较多,人员数量并不一定起主导作用。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