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是三国中治理最好,首先灭亡的原因

小鸿哥看历史 2024-03-29 04:30:52

蜀汉始于公元221年,终于公元263年。刘备称帝是以“汉”为国号,以汉朝正统自居。史家为区分东西汉而称其为蜀汉。蜀汉在汉代也指益州,蜀汉内部也自称季汉。蜀汉政权整体治理来说是比曹魏、东吴要好的。为啥说蜀汉治理要比魏、吴好。从叛乱、政治动荡来说蜀汉也是远远少于魏吴的。就叛乱来说,东吴大小叛乱二十多次。数万人的叛乱六七次,万人以上的十多次。平叛时间短则一年,长则数年。曹魏就更不用说了。政治动荡,魏、吴也是比蜀汉要大要激烈的。蜀汉后吏治也是要远比魏吴好。但偏偏蜀汉是最先灭亡的。蜀汉的治理好是得益于诸葛、蒋琬、董允、费祎四相,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

蜀汉前中期有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理政。诸葛亮执政时其治下的蜀汉百姓日子还是不错的。诸葛亮死后,蜀汉百姓纷纷请求立庙。因刘禅不同意,百姓逢节在路田边祭拜诸葛亮。襄阳记:襄阳记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说明诸葛亮在蜀汉百姓心中地位非常之高。如果蜀汉百姓日子过得不好,他们会这样吗?公元274年陈寿上书司马炎,就讲到蜀汉百姓无不怀念诸葛亮。三国志: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就连魏国官员都佩服诸葛亮。袁准讲: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就是魏晋人都服诸葛亮治国。袁子: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诸葛亮临终交待让蒋琬、费祎两人接班,两人继续实行诸葛亮治国之策。使蜀汉休养生息二十年。三国志: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五百年后唐朝黄巢起义,唐僖宗奔蜀。随行有位官员叫孙樵写下《刻武侯碑阴》。其中写道: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就是说孙樵在蜀地仍听百姓歌颂诸葛亮,看到武侯庙香火不断。

蜀汉最先灭亡原因众说纷云。大部分认为责任在于刘禅、黄皓、诸葛亮、姜维、谯周。历代学家大多并不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现代人认为的较多。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是由于黄皓乱政所致。三国志: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陈寿虽然没有明说刘禅,其实已经暗指刘禅了。黄皓能操弄威柄还不是仗着后主刘禅的宠信。而黄皓是自费祎死后才得已秉权。诸葛亮蒋琮董允费祎在世时,黄皓是不敢乱来的。公元253年费祎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而亡。有人说是姜维指使的,因为费祎老是阻止姜维北伐。我觉得黄皓的动机更大。华阳国志:自祎殁后,阉宦秉权。就是说自从费祎死后,黄皓就开始掌控朝政了。蜀汉官员李密就认为刘禅用黄皓而亡国。李密就是写《陈情表》的那个人。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李密到了洛阳,晋朝司空张华问刘禅怎么样。李密回答可仅于齐桓公。张华反问原因。据晋书李密的回答是: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虽然李密夸奖了刘禅一番,但还是指出亡国是因为刘禅用黄皓。诸葛亮当政时就曾预料到刘禅会受宦官左右。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北伐前特意任命志虑忠纯、秉心公亮的董允掌宫中事。董允二十年间都非常尽职。三国志: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就是说董允经常纠正刘禅的错误和责罚黄皓。公元246年董允去世,黄皓就开始操弄威柄。蜀汉人都非常怀念董允在世的时候。三国志:蜀人无不追思允。因为董允在世时刘禅黄皓都不敢乱来。而刘禅也因为这非常讨厌董允。华阳国志: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董允在世的二十年间,黄皓的官职不过黄门丞。董允死后黄皓升到中常侍。东汉灵帝时就有十常侍。据华阳国志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临死前讲: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就是说在诸葛尚看来蜀汉灭亡是由于黄皓所致。

东吴和曹魏都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在于刘禅和黄皓。据汉晋春秋公元261年吴主派薛珝出使蜀汉,回来后吴主问蜀汉怎么样。薛珝回答: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主暗指的就是刘禅昏暗。公元263年魏国伐蜀时,东吴有人对张悌讲魏国伐蜀必然大败而回。张悌(后在东吴任丞相,吴亡时不偷生。亲临前线战死)讲: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司马昭跟众人谋划伐蜀对他们讲: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魏主伐蜀诏书讲:蜀所赖唯维尔。而姜维避祸沓中也是由于黄皓乱政所致,刘禅不仅不处理黄皓还让姜维不要介意。如果把姜维换成司马昭、孙綝早就废掉刘禅了。公元264年刘禅去了洛阳,司马昭宴请刘禅和故蜀汉臣。席间表演蜀舞,蜀汉旧臣无不落泪。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司马昭对贾充讲: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公元263年刘禅投降,邓艾进入成都城。听说黄皓奸险,立马派人把黄皓抓起来准备杀了,黄皓贿赂邓艾身边的人才免死。

诸葛亮穷兵黩武、没有培养人才。姜维穷兵黩武,指挥不利。所以蜀汉灭亡他们有责任。请问即使诸葛亮、姜维不北伐以刘禅之暗弱,蜀汉早晚也是要灭亡的。无论是跟诸葛亮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世史家都不认为诸葛亮北伐是错误是穷兵黩武。成汉东晋时蜀人常璩:然亮政修民理,威武外振,爰迄琬、祎,遵修弗革,摄乎大国之间,以弱为强,犹可自保。魏人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诸葛亮北伐虽然有五次,但并不是穷兵黩武。第二次支援东吴,第三次偏师夺阴平武都三郡。第一次第四次时间都不超过三个月,最后一次准备了三年打了半年。自古以来那朝那代不是靠征伐而强大的。后出表讲: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虽然很多人讲是伪作,但道理是对的。天上是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也难容有两个皇帝。不去统一天下,请问偏安能久存吗?即使诸葛亮不去北伐,曹魏迟早是要灭蜀汉的。像曹魏这样的强国,难道坐视他强大?诸葛亮在世还能挡一阵,可是之后呢?难道山川之险能一直挡住曹魏吗?曹魏因年年征战,暂时无力灭蜀汉。一旦待他恢复元气就不好了。当年刘表据荆州十万之众,却坐视曹操吞并北方。

北伐的次数规模,东吴远胜于蜀汉。却从来没有人指责孙权他们穷兵黩武。东吴内部的叛乱也是最多的,数万人的叛乱就有六七次,万人的不下十次。曹操征伐的规模次数也远胜过蜀汉,也没有人指责曹操。怎么到蜀汉这里就是指责诸葛亮?东晋南宋不北伐恢复中原,后人却大骂之。这不是在区别对待吗?蜀汉如果成功了,别说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就是十六出祁山也没有人说什么。明太祖称帝后先后八次北伐剿灭元朝势力,明成祖先后五次北征。有人讲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吗?明太祖成祖难道不明白吗?就是因为元廷、北元威胁着中原,不趁胜剿灭。难道留给后世之君吗?唐朝花了八年统一中国后,唐太宗就马上对突厥用兵了,大破突厥俘虏郆利汗。当时唐朝内部多地发叛,多地大旱大水。也没有人指责唐太宗穷兵黩武。陈寿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诸葛亮是知道他死后以刘禅之昏庸蜀汉还是要亡的,所以才以攻为守。诸葛亮深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在曹丕曹睿时魏国大臣就进谏休养生息十多年。这样小孩也长大成壮丁了,原来的壮丁也还年轻。曹丕没有接受,曹睿接受了。这一点东吴诸葛恪也曾详述过。所以陆逊讲曹睿的威胁比曹操时还要大。公元222年——公元234年是魏吴、魏蜀交战的频繁时期。魏国一直不能休养生息。据三国志: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魏国一直到公元242年才开始大规模屯田。这时蜀汉不北伐,东吴陷入党争。之后魏国历经淮南三叛。休养生息六年才决定趁姜维避祸刘禅昏庸而伐蜀,伐蜀大军两个月就面临粮草将尽。当年曹操跟刘备在汉中激战,南阳、洛阳周围的百姓皆叛。原因就是百姓苦于徭役。从魏人袁准的一段话就知诸葛亮为啥要北伐: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

诸葛亮不培养人才蜀汉只剩姜维独抗魏,以致蜀汉灭亡。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蜀汉人才本来就少于曹魏。蜀汉的人才有四类。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但诸葛亮当政时已经死的差不多。避乱入蜀的,当时已经三国鼎立。避乱入蜀的已经没有了。荆州人才,但荆州已失再也不能补充人才了。蜀汉只剩一州之地。诸葛亮再怎么培养人才都不能跟拥有九州的曹魏和据三州的东吴相比。后师表有句话: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虽然很多人讲是伪作,但道理是对的。自诸葛亮入蜀和任丞相以来还是大量起用了益州本土人才的。只是再怎么起用也无法跟拥有九州的魏国相比,人口人才本来就无法跟北方相比。在蜀汉后期之前数十年收集的人才大多老了、死了、战死了。就跟东吴周瑜吕蒙张昭黄盖程普都不是江东人。世人都笑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东吴的大将军丁奉,怎么没人说?廖化在蜀汉荆州主簿时,丁奉不过是甘宁潘璋的小将而已。公元223年刘备交给诸葛亮的蜀汉已经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蜀汉了。自关羽失荆州到夷陵之败。蜀汉损失的人才有名字记录的有三十五人。夷陵之战的文武回来的不到三分之一。中低级将领更是损失惨重,直接造成蜀汉人才断代。三国志蜀志中益州人大部分是在诸葛亮时期得到重用的。蜀人对诸葛亮用人的评价: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据三国志襄阳记赖厷杨颙英年早逝,诸葛亮痛惜。三国志诸葛亮日:令史失赖厷,掾属丧杨颙,为朝中损益多矣。襄阳记:颙死,亮垂泣三日。与蒋琬书曰:天夺吾杨顒。在三国志蜀志有传的蜀汉二十人,荆州人十五人。公元253年以前蜀人死了十六人,荆州人死了十二个人。剩下的都七老八十了。据三国志: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邓芝(荆州人)江州都督,防东吴和支援汉中。马忠(益州人)庲降都督,防南人。王平(益州人)汉中都督,防魏于北。华阳国志: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就是指王平、句扶、张翼、廖化四人,四人有三人是益州人。也正是这些人守卫蜀汉北西南三线二十余年。公元223年诸葛亮接过蜀汉政权时。前有汉中之役,后有夷陵之役。诸贤庞统、习桢、法正、刘巴等早世,宿将就只有赵云魏延。为相的只有蒋琬费祎,但当时太过年轻。所以诸葛亮北伐把丞相府的事交给蒋琬,带着费祎去北伐。但是他们以下的要不太年轻,要不就是未久经战阵,自他们以下的难担当将相。

姜维真正的北伐是六次,几乎每年都北伐。公元253年姜维率数万人北伐,粮尽而返。公元254年姜维北伐小胜,并移数县百姓归蜀。公元255年姜维大胜,斩杀魏军数万人。并因功封为大将军。公元256年姜维上邽大败,损失万人。原因是汉中都督胡济没有按时跟姜维会师。姜维自贬为后将军。公元257年姜维又率数万人北伐,这次回来恢复大将军官职。说明此次打了胜仗。公元258年姜维改变汉中的防守策略。原来是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姜维改为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人认为正是姜维改变了策略才使蜀汉亡的。我认为不是的,魏国必然实力远胜于蜀汉。不重创魏军的话,蜀汉难以久存。魏人袁准讲: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姜维采取的是当年刘备夺汉中的策略。刘备在曹操来之前已占据险要。三国志: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而曹操强攻伤亡非常大,粮草又不继只能退军。姜维的策略是不让魏军进入汉中平原。待敌人粮尽,诸军并力追击。事实上魏国伐蜀两个月就面临断粮了,钟会也准备退军了。而汉中诸城钟会十余万人强攻不破。只是阳安关守将蒋舒投降以至关口失守,钟会留下人马围城。率军通过阳安关直扑剑。这里的关键在于阳安关,而姜维也提到了。三国志: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汉城、乐城各只有五千人,钟会十二万人都攻不破。如果阳安关得到加强,那就更难了。据华阳国志: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就是说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都是坐镇汉中的。而姜维因为避祸才带着三万精锐去沓中屯。如果姜维在汉中完全可以加强防守,但他不敢回去。再者这个姜维是给刘禅打了招呼的让廖化张翼等人去阳安关加强防守。所以这个责任不该姜维去背。就算是姜维不改变策略。以魏军十八万人,钟会邓芝之将略也是难以挡住的。难道凭借重险之固可以久存呼?历来多少割据政权依仗山川之险,江河之阻而立国,但偏安终不能久存。蜀人李特曾观看剑阁后讲: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孙子李势不到三个月就投降东晋了?东晋桓温也就几万人而已。诸葛亮的《将苑》写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

姜维的北伐跟诸葛亮的北伐是不一样的,姜维的北伐百姓负担更重。姜维是年年兴师,而诸葛亮却不是如此。每次要北伐都要准备一番。再者姜维北伐时,内无贤相。打仗要文武皆备,除了战场的较劲也有后方的较量。姜维的北伐也确实是苦了蜀汉百姓。但也正是因此魏国才不敢轻视蜀汉。公元262年司马昭商议伐蜀,魏国上下皆反对。就连邓艾都数次上书反对,还是司马昭逼迫的。晋书: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司马昭还斩杀了一位反对的将军。蜀汉的灭亡姜维也是有责任,但如不是黄皓以致姜维避乱。魏国也未必敢伐蜀。这时蜀汉名相名将皆死,只剩姜维一人。刘禅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算姜维不伐魏,蜀汉也是要亡的。还有人认为是姜维军事失利以致蜀汉灭亡。这个我并不认同。公元262年冬魏国派钟会在关中训练军队,姜维认为是伐蜀。于是上疏给刘禅请求派人去阴平、阳安关加强防守。但刘禅听黄皓的,黄皓听巫师的。不仅没派人去还压下姜维的上书。蜀汉上下都不知,也并没有进行战时动员。三国志: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国伐蜀时刘禅才派人去。以致魏军从阳安关阴平长驱直入。咎在刘禅和黄皓,不能怪在姜维身上。钟会给姜维堵在剑阁,粮草将尽已准备退军。而邓艾偷袭阴平直趋涪城,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速进据险而守不要让邓艾进入平原。让邓艾深入,以致全军覆没。咎在诸葛瞻,姜维焉能两济?当时南中霍弋得知魏国伐蜀请求带兵入成都勤王,刘禅以备敌既定不许。这时成都虽然面临邓艾的进攻,成都是坚城尚可背城一战。刘禅面缚出降,以致蜀汉灭亡。这也不是姜维的错。当刘禅投降命令传到姜维军中时,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

有人认为是谯周说亡的,他是益州人并不支持蜀汉。因为蜀汉不重用益州人。这是不对的。谯周在刘备时是带头劝刘备称帝的。诸葛亮于前线病逝,谯周在家里听说立马前去奔丧的。在诸葛亮董允等人相继去世,就没人能管刘禅了。谯周上疏劝谏: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原文很长)虽然谯周说过蜀汉将亡,但那是因为刘禅昏庸黄皓乱政。据三国志:后宦人黄皓弄权於内,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益州人开始不支持蜀汉完全是刘禅黄皓造成的。像卻正是连司马昭都看重的人,但为官三十年还是六百石的小官。三国志: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於忧患。罗宪因不攀附黄皓给贬到永安。公元264年罗宪以二千人挡住陆抗三万人半年。就连刘禅的弟弟刘永因讨厌黄皓,刘禅因黄皓的谗言十多年不见这个弟弟。三国志: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

邓艾率军到广汉时,刘禅就召集朝会。有的讲去东吴、有的讲去南中。谯周反对讲那有投别的国家还能做皇帝的,既然是投干嘛不投魏。去南中要早做准备,现在迟了。投降魏国,如果不裂士封疆给陛下。我亲自去洛阳以古礼争之。刘禅还是想去南中。谯周讲我们去了南中要吃饭,南人负担重还是会反。于是刘禅决定投降。所以有人说蜀汉是让谯周说亡的。我认为是不对的。谯周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蜀汉百姓。司马炎因谯周有大功封官拜爵,谯周皆不受。三国志:周乃自陈无功而封,求还爵土。公元271年谯周去世临终前对儿子讲如果朝廷有赏赐不要接受都还回去。晋阳秋载诏曰:周临终属曰:"久抱疾,未曾朝见,若国恩赐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当还旧墓,道险行难,豫作轻棺。殡敛已毕,上还所赐。"请问谯周说亡蜀汉是为了自己加官进爵图富贵吗?

所以我认为蜀汉的灭亡责任在于刘禅、黄皓,诸葛亮是没有这个责任的。谯周只是劝降而已,也不在他。而姜维是有错误,但责任亦不在他。没有姜维的话,魏国早就灭掉蜀汉了。蜀汉的灭亡是速亡,而使蜀汉速亡的是刘禅黄皓。魏晋人袁准讲: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魏国伐蜀时赵广、傅彤、诸葛瞻、诸葛尚、张遵、李球、黄崇等皆战死,李昭仪不辱自杀。刘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