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底,一辈子不看电视的钱学森突然跟儿子说:“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

连强说事 2024-05-17 20:18:53

2008年年底,一辈子不看电视的钱学森突然跟儿子说:“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多少钱?”儿子钱永刚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环球网 2009年11月6日 关于“钱永刚追忆父亲钱学森最后岁月”的报道) 灰白的天空低垂,寂静笼罩着北京的一隅。在一座普通的小区里,有一户人家正在经历生命的最后时光。   卧室里,一位年迈的老者正安静地躺在床上,虽已力不从心,但眼神依旧有神。这就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钱学森。走过漫长的人生历程,他对国家的前景和民族的复兴始终怀着无比的热忱。   就连在病危之际,他都未曾放松对祖国发展的关注。病床旁摆着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似乎是钱学森近年来唯一的陪伴之物。电视上正在播报着国内最新的科技进展和工业新闻,钱学森虽已年迈体衰,却依旧专注地凝视着荧屏。   记忆如潮水般涌现,他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个插曲。那年他突然对儿子提出了看电视的要求,当时他们还不明白钱老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直到打开电视后,满屏幕的外国产品广告令钱学森大失所望,他不禁质问:"中国的商品去哪儿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提过要看电视的事。   可是如今,随着祖国科技工业的不断进步,钱学森难掩内心的欣喜。 他清楚记得当年那些令他扫兴的广告,如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国产新品推广,充分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钱学森心中升起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对于钱学森而言,这不仅是一份职业的骄傲,更是对整个民族的认同和希冀。从年轻时就立下报效祖国的夙愿,到后来投身科学事业终生钻研,再到晚年致力于推广系统科学理论,钱学森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如今看到国家取得的骄人成就,他的心中自然充满了无比的欣慰与喜悦。   医院的走廊上,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正缓步走来。推开房门,他看到父亲正专注于电视机前,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到来。 钱永刚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个景象:那时父亲也是这副专注的神态,只不过当年他手中攥着的不是遥控器,而是一支铅笔和一叠薄薄的便签纸。   记忆中的钱学森总是兢兢业业、勤勉好学。哪怕年事已高卧病在床,他依然坚持着学习的习惯。每天都会有人为他送来报纸和文献资料,当他无暇亲自阅读时,工作人员就会为他朗读文字。他对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研究无比关注,生怕错过了什么重大的科学突破。   多年来,钱学森对自己的学术思想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他不止一次对国内高等教育制度提出质疑,认为教育形式和内容亟需改革,这才是培养真正人才的关键所在。 由于受制于教育理念的局限,当前社会确实难以孕育出更多杰出人物。钱老殷切希望这种状况能够扭转,而通过完善教育制度才是根本之策。   这番斗争和渴望贯穿了钱学森后半生的大部分时光。除了教育,他还格外关注自己提出的"沙产业"和"草产业"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应用。 只要听说有产区采用了他的观点并取得了成效,钱学森就会由衷高兴。在他看来,新思想的产生并非个人的成就,而是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彰显。   现在,儿子眼中的钱学森仍是当年那个刻苦好学、勇攀高峰的科学家形象。虽然年岁增高智力却未衰退,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可是,钱永刚心中也有一丝隐隐的忧伤:父亲此生孜孜以求、矢志不渝的宏愿何时才能如愿以偿?中华民族何时才能真正强盛起来?   就在这时,钱学森的呼吸突然加重了,钱永刚不由得心头一紧。老人的生命正在一点点熄灭,而民族振兴的理想也未曾完全实现。钱永刚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钱学森似乎有所觉察,他缓缓转过头来,望着儿子的眼神似笑非笑。随后,他用力伸出手去,似乎要去握住钱永刚的手。钱永刚赶紧上前,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手掌紧紧攥在掌心。   钱学森的眼睛缓缓阖上了,但手上的力度却愈发用力,仿佛要将什么重要的东西传递给儿子。钱永刚的眼泪从眼角滑落,可他却觉得心中的忧伤渐渐烟消云散了。 他仿佛从父亲的手掌中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这便是钱学森毕生追求的梦想和对祖国的深切爱意。   从今往后,钱永刚将化作这股力量的一部分,继续着钱学森未竟的事业和抱负。而从别处,一种崭新的活力也将重新焕发,去征服曾经无法触及的高峰。民族复兴的钟声永不停歇,在这片热土上持续鸣响......

0 阅读:23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