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人们总是会归结为“大意”,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井普椿的独白 2024-11-20 13:24:02

三国时期,一位威名赫赫的将军,凭借天时地利,一举攻破敌军重镇,威震华夏。

然而,胜利的光环下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这位将军却从巅峰跌落,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何他的盟友在危急关头却置之不理?这场悲剧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和人性缺陷?

——【·汉中称王·】——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在汉中称王。

此时,刘备集团处于最强盛时期,不仅拥有包括汉中在内的整个益州,还拥有荆州的大部分,总体实力虽不如曹操,但已隐隐超过孙权,初步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目标,北伐三大条件中只剩下曹魏“有变”这一条了,照此势头发展下去,复兴汉室的大业眼看就要实现。

刘备很高兴,在汉中对跟随自己打拼多年的老部下、老战友们进行了奖赏,其中一项就是任命了“四方将军”。

在汉代军制中,“四方将军”指的是前、右、左、后将军,地位在“四征”“四镇”等将军之上,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其中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一把手”的傲与娇·】——

“四方将军”中前将军地位最高,关羽成为刘备集团的武将之首。

按理说,关羽听到消息后应该很高兴,但诸葛亮却对此充满了忧虑,诸葛亮对刘备说:“黄忠名望不如关羽、马超,现在让黄忠与他们并列,马超在跟前还好办,因为他亲眼目睹了黄忠的功绩,尚可理解,但关羽不在跟前,他听说了恐怕会不高兴。”

诸葛亮的忧虑并非没有道理,之前马超来投,被刘备任命为平西将军,已经让关羽“不高兴”了一次,关羽为此专门给诸葛亮写信,多有责怪之意,而诸葛亮只得回信将关羽狠夸一番,关羽心中的气才稍解。

关羽同样瞧不起黄忠,曾公开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诸葛亮因此感到担心。但刘备仍坚持了原来的决定,他向诸葛亮表示,关羽那边他会做工作,“当自解之”。

刘备没有忘记这件事,专门派后来成为蜀汉出色外交家的费诗前往荆州,一方面宣布对关羽的任命,另一方面来做关羽的思想工作。

费诗以能言善辩著称,荆州之行虽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关羽心里的疙瘩并未完全解开。

史书上说关羽“勇而有义”,是“万人之敌”和“虎臣”,但他“刚而自矜”,有点儿“小骄傲”,也有点“娇气”,受不得委屈,遇到不顺心的事还需要上级安抚,好言好语哄着。

作为镇守荆州的“一把手”,这些缺陷无疑是要命的。

——【·重大决策不请示·】——

时间到了关羽送走费诗这一年的秋天,江汉一带进入汛期。

这一年,荆襄一带发生了严重汛情,连续多日下起大暴雨,致使汉水暴涨,曹魏在荆州的主要据点襄阳、樊城都发了水灾,洪水“平地数丈”,关羽发现这是一个出击的好机会,于是决定北伐。

对于北伐,诸葛亮曾有过详细规划,他认为要想在弱势下取得北伐的成功,必须由荆州和汉中两个方向同时出兵,还必须在曹魏内部发生变故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才有胜算。

从当时的情况看,汉中新得,曹魏也没有发生大变故,北伐的条件尚不成熟。

但关羽不想再等,命南郡太守麋芳、将军傅士仁分守江陵、公安,自己率主力北上攻打襄阳、樊城,此时距刘备在汉中称王仅一个月。

关于这项重大军事行动是如何决策的,以及在关羽北伐的前前后后刘备、诸葛亮都有哪些反应,史书没有相关记载,关羽把荆州搅得天翻地覆,汉中、成都方面却“鸦雀无声”。

从战役发起的时间、进程以及最终结果等各方面情况分析判断,刘备、诸葛亮的确没有什么动作,这说明关羽的行动事先很可能没有请示过。

关羽决意北伐,有抢抓战机的考虑,但“四方将军”一事对他心理上有没有产生影响也不好说。

黄忠之所以位列“四方将军”,定军山之战中斩杀夏侯渊是主要原因,自刘备入蜀以来,主要战事都集中在益州及其北部的汉中,不仅黄忠因战功累累而迅速升迁,几年前仅仅是“部曲”身份的魏延,如今竟升为镇远将军来镇守汉中,实际作用与关羽差不多。

关羽独守荆州的这几年里,荆州没有大的战事,不打仗就没有立功的机会,关羽会不会有点儿立功心切呢?这种心理又会不会促成了此次北伐呢?这些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

——【·糟糕的上下级关系·】——

关羽北伐的决策虽然有些冒失,但他的军事素质相当过硬,加上“老天爷”帮忙,所以他和他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

关羽将襄阳、樊城团团围困,曹军负责樊城外围防务的左将军于禁战败投降,曹魏周边的驻军和官民也纷纷投降了关羽,接受关羽颁给的印绶,关羽个人声望达到顶峰,史书上说他“威震华夏”。

然而,胜利表象下潜伏着危机,这个危机主要来自后方。主力北上、后方空虚是兵家大忌,为防范后方遭偷袭,必须作出周全的安排,但关羽的安排出了问题。

负责留守的麋芳、傅士仁是刘备集团军政方面的高级官员,他们责任重大,理应是可靠且具有能力的官员,但关羽对他们根本信不过。

史书上说,麋芳与关羽“共事”,但与关羽关系紧张,“私好携贰”;傅士仁是关羽的直接下属,却“与羽有隙”。

二人与关羽不和,很大原因是他们“素皆嫌羽轻己”。此次北伐,二人除留守外还负责前线的军需保障,因供应不够及时,关羽很生气,扬言“还当治之”,这让二人“咸怀惧不安”。

这种糟糕的上下级关系被孙吴方面敏锐捕捉,孙权认为机会来了,于是秘密派军队“白衣渡江”。

吴军来到关羽的后方,没有激烈战斗,仅派“名嘴”虞翻去劝说一番,傅士仁、麋芳竟然都投降了。

假如后方是稳固的,关羽即便在前线遭遇挫折也有退身之路,起码原来的地盘不会如雪崩般丢失。

——【·危机处理条块分割·】——

听说后方已被孙吴的军队占领,关羽如五雷轰顶,无心再战,立即回师抢夺,但没有成功,只得退守麦城。

此时关羽仍有一线生机,刘备集团有一支人马距此不太远,这就是上庸、西陵、房陵三郡的刘封、孟达。

这三个郡是刘备攻取汉中后新设的,处在陕南与鄂西北之间,陕南的商洛、安康以及湖北的十堰等地都在其中,距襄阳不远,距麦城也只有几百公里,如果刘封、孟达能及时出兵,虽未必能挽回荆州败局,但救出关羽是有可能的。

事实上,在败走麦城之前关羽就注意到这支军队,关羽“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但奇怪的是刘封、孟达没有行动,他们的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动摇”。

秦岭、巴山横亘在三郡之间,长期控制该地区的是一些地方大族,确实还需要稳固那里的统治,但现在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刘封、孟达仍敢“不承羽命”,看来他们没有把关羽的命令太当回事。

之所以如此,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封、孟达并不归关羽节制。

上庸三郡大部分地盘是从汉中分出去的,汉中归益州刺史部管辖而不归荆州刺史部,刘备取汉中后对行政区划进行过一些调整,设立了汉中都督区,与州刺史部平级,这项行政区划调整的具体时间不详,但上庸三郡从未归荆州刺史部是确定的,刘备让关羽“董督荆州军事”,上庸三郡不在关羽辖区之内。

关羽被杀,刘备后来把刘封也杀了,但刘封之死的主要原因不是没有救援关羽,而是他与孟达关系不和,激起孟达的反叛,让刘备集团在“失荆州”之后又痛失了上庸三郡。

刘备以会带队伍著称,他以情待人、以诚感人,在乱世里凝聚起一支力量,成就了大业。

但情感不能代替管理,爱护太多、宽容太多就变成了纵容,该有的规矩必须有,该执行的纪律必须执行,唯有如此才能获取真正的战斗力。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