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爆屏了。
我国经过40多年长期努力,终于在沙漠边缘建设了一条绿色屏障,给“沙漠锁边”。最近在民丰县完成了最后40公里的缺口封闭。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沙漠面积的约76%、占全国沙漠面积的约49%,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的总和。
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圈的长度是3046公里,锁边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就有2761公里。
这里降水量低,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至80毫米,而同为“三北”区域的内蒙古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8毫米,甘肃约300毫米,山西约508毫米。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在这里造林固沙难度很大。尤其是还经常有沙尘暴。
但是,中国人习惯与天斗,与地斗,坚决不服输。
40多年来,我国积极探索治沙技术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治沙。
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区域,采用生物治沙的形式。就是恢复植被、涵养水源,现在甚至出动大型推土机,在沙海中来回往复,将数米高的沙丘推低,再用拖拉机将沙地刮平。沙丘被推为平地,植物便有了扎根的可能。
在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匮乏、远离绿洲的区域,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就是在沙地上竖起巨大的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作用,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光伏板下的土地还可以通过种植耐旱植物或作物,用根系将沙土固定在地表,实现了发电、农业增收、治沙三合一。
但一些地块的生态并不符合使用光伏板的条件。于是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的地方,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就是用最笨的办法,用人力在沙地上插进芦苇秆,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阻挡流沙扩散。
近年来,我国给防沙治沙制定了很多政策,包括发放退耕还林补贴,植树护树补贴,发动新疆各族人民全民参与,在沙漠外围沿着国道、省道竖起了各种各样的草方格和绿色屏障。
使沙漠公路不但沿沙漠边沿围合,还穿越沙漠中间,成十字型的延伸了几条沙漠国道。
而且沙漠公路中每隔4公里就设一个水井灌溉房,专门花每月4000元请护井工守护灌溉防护林。护井工大部分是一对夫妻,但也有的只有一个人。他们每年工作8个月,然后冬天时回老家休息4个月。以前只能靠白天发电机发电,晚上靠油灯手电。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新疆各地已经开始把沙漠当成一种资源,探索人与沙和谐共生的新方式。
目前正在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既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相信在国家强力推动、全民参与支援下,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完成,沙漠终将变为绿洲。
我们通过卫星镜头,看看几个地方的变迁:
2023年
2019年
2012年
2006年
1,上面几图为民丰与和田之间的315国道尼雅河大桥附近通往塔尼格孜路口处。
2023年
2020年
2019年
2011年
2006年
2,上面几图为民丰与和田之间的尼雅河大桥两头
2023年
2021年
2019年
2011年
3,上面几图为民丰往且末方向的牙通古孜河桥附近
2023年塔中
2023年塔中
2021年塔中
2019年
2013年
2007年
2003年塔中已经建成
4,塔中镇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存在,成为沙漠公路的中间支援基地。
沙漠公路旁隔4公里 有一栋红房子
5,沙漠公路上的护井房,孤独地成为沙漠上的人烟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