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地道战、地雷战,这是抗战时期发生在冀中平原的游击战。
提起这些,让人不免想到领导冀中抗战的司令员吕正操,但说起在冀中的影响力,副司令孟庆山更大一些。
我们知道吕正操是东北军,也是张学良最熟悉,最亲近的麾下军官,“西安事变”受到革命思想影响,而秘密入党。随着抗战爆发,担任团长在前线与日军正面作战。后率领691团脱离东北军,改编为人民自卫军,担任司令员。
番号的改编,从表面不隶属任何力量,至少一支抗日力量。如果直接加入八路军,或许给国军破坏统一抗战的口实。为避免这样,改为人民自治军,坚持在冀中地区打仗,而且各部建立党组织。实际上已经是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
国军建制下一个军两个师,一个师两个团,一团两个营等,从八路军番号也能知道,八路军一开始的编制也是这样,每个师下辖2个旅,每个旅下辖2个团,每个团下辖2个营等。
吕正操的一个团,实际上兵力一两千人,战斗水平相对冀中地区游击军要好一些。
说到冀中地区游击军,这支部队是孟庆山领导下的游击部队,力量不小。
孟庆山在宁都起义之前,在冯玉祥、孙连仲麾下。26军起义后,编入红5军团,孟庆山逐渐成长为红军团长。
抗战爆发后,他奉命到家乡冀中地区展开工作,发动群众。这里一开始并没八路军主力部队,但有党组织,他只身前往,与地方联系后,积极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办培训班培养军事人才等。
他与地方一边发动群众,一边统一该地区的抗日力量。经过谈判,讲抗日形势等,与不少武装力量达成共识,像河北民军司令张仲瀚,将手中的将近2千部队交给他,与王存芳、魏清修、付家驹达成抗日合作,武装力量已经达到数万之众。
河北游击军下辖3个师、12路军、3个直属团等6.7万余人。孟庆山的安危是第一位的,出门有20多警卫,出远门一个警卫连。因为他是冀中地区抗日的一面旗帜,如果出身将会导致游击军形不成一个整体。
此时,冀中平原上有两支抗日力量,一支是吕正操部,一支是孟庆山部。孟庆山部在老百姓中的影响大,因为部队都是通过发动群众组建起来的。
当然,吕正操部也没有闲着,与孟庆山见面后,开始进行合作,而且发展部队,2000余人的部队后来发展到五千多人。
抗战抗战形势严峻,上级希望冀中两支力量兵合一处,组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谁来担任司令?按照影响力来说,孟庆山是最合适的人选,不仅仅有威望,而且成绩突出。从兵力来说,一个数万之众,一个五千余人。但最终上级考虑让吕正操担任司令,孟庆山担任副司令。
至于原因,或许从政治影响力层面来考虑的。
在抗战时期的政策是打拉政策,对于土匪、顽军、汉奸部队,并非一味消灭,而是希望他们调转枪头一致对外。从这方面来说,加入革命队伍是会被重用的,不会将其边缘化。
像后来的万毅部1944年起义加入八路军,也是受到上级的重视,对其进行重点培养,让其率领更多部队指挥作战,让梁兴初等老资格当副手协助工作。解放战争时,到东北战场上,他与吕正操都担任要职等。
上级考虑的更全面一些,不仅仅是军事影响,更对是对外影响。但孟庆山麾下的干部有些想不通,为什么吕正操当司令,你当副司令?
有这样想法的人不是少数,但孟庆山表示,按照上级命令办不能争个人地位、权利。
他率领的游击军不仅编入冀中军区部队,而且还将一些部队的划分晋察冀第三分区一些。
抗战中期,上级本来要在1940年开七大,各地选举代表到延安开会,他作为代表去了。可又因形势会议推迟,各根据地的干部并没有回去,而是留下学习,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派往前线。
解放战争时,孟庆山担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兼军分区司令,或许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到作战部队,而是在地方部队。吕正操奔赴东北作战,担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兼西满军区司令,后主要负责铁路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俩人的军衔也不同,一个是上将,一个是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