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天才比赛期间叛逃美国,害惨中国队,42年后高调回国捞金

林轻吟 2024-10-24 10:28:02

文 | 林轻吟

编辑 |林轻吟

前言

在很多人看来,运动员都是代表国家对外征战的,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热爱。

然而有这么一个人,原本承载着大众的希望,希望她为国争光,获得荣誉,但她转头就投入美国的怀抱。

公然“叛国”的行为令人愤怒,让中国队当时的比赛一败涂地,更是令人发指。

更不可思议的是,她退役后还想要继续回到中国捞金,如此没有底线的人究竟是谁?她当初又为何要背叛国家呢?

从网球新星到人人喊打

胡娜出生在一个网球世家,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胡娜4岁就开始接触网球。

15岁之后,胡娜的天赋开始逐渐显露,还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的冠军,她技术全面,打法凶悍,在赛场上展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老练。

很快胡娜就被凭本事进入了国家队,她的能力非常出色,甚至在全国都没有对手,这也让她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1979年,胡娜跟随国家队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参加比赛并进行友好访问。

先进的训练设施、科学的训练体系、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这一切都让胡娜万分向往。

胡娜内心深处对美国网球的向往,和追逐世界顶级舞台的渴望开始萌芽。

胡娜渴望打更多的国际比赛,也想要遇到更多实力强悍的对手,回国后,胡娜更加刻苦训练,成绩也一路攀升。

1981年,年仅19岁的胡娜就凭实力拿到了白宫杯,一战成名,震惊世界网坛。

一时间,赞誉、鲜花、掌声接踵而至,胡娜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族英雄般的存在。

当时美国网协、美国知名网球学校等纷纷邀请胡娜前去美国训练,世界知名网球教练尼克·波利泰尼更是予以胡娜最优厚的资源。

如果胡娜愿意去美国发展,他会提供最好的训练资源和比赛机会,帮助她成为世界冠军,同时每年还有至少1万美元的奖学金。

面对巨大的诱惑,年轻的胡娜毫无抵挡之力,1982年7月,中国女子网球队再次前往美国,参加在加州圣安娜举行的联合会杯比赛。

首场比赛,胡娜以2:0的比分力压日本队,让在场的观众倍感震惊,也让中国队与有荣焉。

大家都期待着接下来和德国队的比赛,对胡娜也寄予厚望,但胡娜却早就做好了背叛的准备。。

最初,队友们以为她只是外出散步,并没有太过在意,直到比赛开始前,胡娜仍然没有出现。

教练和领队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焦急地四处寻找,最终,他们接到了一个来自律师的电话,告知胡娜已经向美国政府申请了“政治庇护”。

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人们无法理解,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网球天才,为何会在一夜之间背叛祖国,成为人人唾弃的“叛徒”。

美国梦碎,还想回国捞金

胡娜的“叛逃”,在当时的中美关系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给中国体育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伤害。

她所在的国家队,因为她的突然离开而阵脚大乱,最终草草收场,黯然回国。

当时的带队教练以及队员,都接受了相应的惩罚,运动生涯都蒙上了阴影。

然而,胡娜本人却沉浸在美国梦的幻境中,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摆脱束缚,自由地追逐梦想,可现实很快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由于“政治庇护”的身份,胡娜在第一年无法参加任何职业比赛,直到1983年,终于成为美国职业网球运动员。

可长时间的训练中断,加上伤病的困扰,胡娜的状态一落千丈。

她在美国网坛的起步异常艰难,不得不从最低级别的比赛打起,一步步积累积分,争取排名。

曾经的天才少女,如今却要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胡娜备受煎熬。

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在美国,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球员,没有鲜花和掌声,更没有人在乎她的过去和荣誉。

在异国他乡,胡娜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迷茫,她拼命训练,希望能够证明自己,但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将她击倒。

1992年,在经历了九年漫长而痛苦的挣扎后,胡娜无奈地选择了退役,她的美国梦,最终以破碎告终。

退役后的胡娜,一度销声匿迹,她移居台湾,开办网球俱乐部,偶尔客串网球解说,生活平淡而落寞。

直到2014年,胡娜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

人们纷纷质疑,她这是想借艺术之名,洗白自己的过去,然后趁机捞金。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胡娜选择了沉默,她没有解释,没有道歉,只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画展。

但媒体显然也并不想放过对胡娜的质问,可不论大家如何指责,胡娜都以当初年轻不懂事的话术作答。

对于曾经因自己而受到处罚的队友和教练,她却从来没有感到抱歉。

即便胡娜有着惊人的网球天赋,但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最终葬送了自己的运动生涯,也背负了沉重的道德枷锁。

也许对她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惩罚和代价了,但在大众心里,她“叛国”的罪名,再过多久都难以洗清。

观察者网2014年11月18日——出走美国32年的前网球选手胡娜回中国办画展

中国青年网2014年12月12日——胡娜欠恩师一个深深的忏悔

中青在线2014年12月07日——当事人眼中的“胡娜事件”始末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