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敌人将一位战士残忍地钉在了木制十字架上,鲜血直流。而后,敌人又用刺刀

一场军场梦 2024-05-11 16:59:24

1936年,敌人将一位战士残忍地钉在了木制十字架上,鲜血直流。而后,敌人又用刺刀割掉他身上的肉,可战士目光如炬,而他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则让刽子手心惊胆颤! 凌福顺出生于1912年,福建省周墩(今周宁)县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自幼生活艰辛,为了谋生,少年凌福顺外出当学徒。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接触到了一位进步人士。这位进步人士常常给周围的学徒讲述国家大事,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凌福顺听后深受启发,开始思考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从此,凌福顺开始有意接触一些进步书籍和刊物,利用工余时间与进步人士交流,革命的种子在他心中萌芽。1931年,凌福顺加入了周墩常备队当兵。在部队中,他结识了一些秘密传播革命思想的战士。在与这些战友的交流中,凌福顺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人民才能获得解放。 1932年,在组织的引导下,凌福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的责任,决心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自此,凌福顺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凌福顺回到家乡后,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投身于领导和组织群众发动革命武装斗争的工作中。他白天劳作,晚上秘密串联,团结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群众被凌福顺的真诚和勇气所感染,纷纷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 凌福顺不畏艰险,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人内部,了解敌情,为起义行动做准备。在一次次的斗争中,他带领群众与敌人浴血奋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凌福顺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凌福顺的事迹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他们对凌福顺恨之入骨,多方派人追捕他。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凌福顺凭借自己的机智和群众的掩护,多次化险为夷,但危险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尽管处境危险,但凌福顺从未动摇过革命的信念。他常说:"个人生死是小事,革命利益高于一切。"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敌人的统治日益被动摇。凌福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 1936年4月5日,凌福顺带领警卫班在返回周敦的途中,遭到敌人的伏击和包围。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凌福顺当机立断,命令警卫班突围,而自己则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掩护战友撤离。在激烈的战斗中,凌福顺负伤被俘。 敌人将凌福顺带回据点,对他进行残酷的刑讯逼供。凌福顺面对敌人的淫威毫不畏惧,即使遍体鳞伤,仍然坚贞不屈,誓死不降。他高呼革命口号,用行动捍卫着共产党人的气节和尊严。 敌人恼羞成怒,决定对凌福顺实施最残忍的酷刑。4月25日,他们将凌福顺钉在粗糙的木质十字架上,用刺刀在他身上一块块割下肉来。鲜血染红了十字架,凌福顺的身体已经残破不堪,但他的目光依然坚定如炬,充满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就在敌人准备给凌福顺致命一击时,凌福顺用尽最后的力气,向敌人喊出了震撼人心的誓言:"我凌福顺会绝代,但是,革命永远不会绝代!"这一声怒吼,宛若晴天霹雳,在敌人耳边炸响。敌人的刽子手们手足无措,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视死如归的革命者。 最终,凌福顺英勇就义,年仅24岁。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赞歌。凌福顺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前赴后继,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直至今日。

0 阅读:40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