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这是作家汪曾祺描写臭苋菜梗...

泽睿谈文学 2024-05-11 12:58:06
“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这是作家汪曾祺描写臭苋菜梗的文字。“宁波三臭”臭菜心、臭冬瓜和臭苋菜梗,是当地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这些臭味美食的气味大多是源于其特殊的发酵。食物里的蛋白质在发酵过程中被微生物慢慢分解,变得更容易消化,虽然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却异常鲜美可口。发酵的食物在我们身边处处可以见到,《发酵文化人类学》的作者小仓拓是一位发酵工程师,这位在大学学习文化人类学的学者,毕业后收集味噌、酒酿等相关的知识与物件回家后进行研究,现在他的身份就是一名发酵设计师兼发酵研究者,而“发酵文化人类学”就是他自创的词语。 他认为发酵是生命工程学和社会学的交融,文化人类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发酵文化人类学是“通过发酵科学,发现并解答人类社会生活中隐藏的文化和技术疑问的一门学问。”这本书是一本调查笔记,是作者用发酵学家的眼睛进行观察由表及里挖掘深层文化含义。 发酵是人类利用微生物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储存时间长,与腐败作斗争的的生命活动过程!究竟是远古鲜明哪一位想到了这样绝妙保存食物的方法?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壁画里就有把葡萄捣碎酿酒的场景,也有用盐腌制于保存食物的画面,所以在人类文明最古老的时代就出现了发酵,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书中第一章节,作者把用霉菌发酵的日本酿酒技术与中国用麦子做的饼曲进行比较,同样是酒酿,中国酒味道厚重醇香,日本酒口感新鲜微甜,作者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选择不同微生物的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因此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个性。 从日本神话传说、古籍记载到日常百姓对发酵食物的制作,作者系统归拢了日本发酵食品的起源制作过程,以及对日本人性格的影响。味噌汤是日本人饭桌上不能缺少的菜肴,作者以味噌为例详细描述了如何去制作发酵食物的曲。 把煮好的大豆、曲、盐混合放入木桶中酿制,这一点与东北人制作黄豆酱很类似。任何一个东北农村长大的孩子对自己家做的酱块都有深刻印象。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曲霉菌才能生长,只有波斯猫绒毛般的孢子形态才有可能能产生绝妙的平衡,所以手作人制作味噌主要依靠 作者讲述了手工制作味噌的快乐过程,其实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曾经思考过,我们上一代的父母会做黄豆酱,会制作酸菜,但到我们这一代因为网购的发达,只要点点手指就可以买到已经制作成功的食品。那么传统食物未来如何传承下去?家的味道又如何延续?
0 阅读: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