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右R]20世纪60年代,影像媒介的发展催生了文学的改革,法国当代文坛具有广泛...

泽睿谈文学 2024-05-11 12:31:13
[向右R]20世纪60年代,影像媒介的发展催生了文学的改革,法国当代文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团体“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厂”)应运而生。其中的作家们采用“反文学”的创作方式,用符号、数学等打乱文字原有的逻辑,比如通过拼写的简化创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这其中一位文字游戏高手乔治·佩雷克被卡尔维诺誉为“超越性小说”的代表性作家。 [向右R]乔治·佩雷克擅长用奇特的文字和怪诞的情节全力去展示书中各个人物对战争的思考和心态,《W——我私人的奥斯维辛》,还有个书名《W或童年回忆》。前者更直白表达小说的主题,而后者颇有些作者写作文字游戏中隐含着的狡黠。 [向右R]“我没有童年回忆。大约到我12岁时,我的经历写不出来不过几行:四岁失去父亲,六岁失去母亲。”文中语言无比轻松简短,笔墨随意,就像幼儿园的孩童沉浸在玩沙子的游戏中,他似乎“带着一种挑衅的意味”去编造讲述描绘一个童年的故事,关于战争、集中营。结合作家的亲身经历可以得知,乔治·佩雷克父亲参加二战,在1940年阵亡,而1943年他的母亲也死于集中营。他本人先后三次接受精神治疗,第一次就是1949年,这正是他13岁脑海形成“W”的故事时期。第三次就是1971年至1975年,这一段时间他完成了“童年回忆”。 [向右R]《W——我私人的奥斯维辛》故事架构极其简单,如文中所说不到两行,位于火地群岛某个小岛上的一个十分痴迷体育的社会中的生活。这个故事隐藏着作者所曾经走过的道路和那段难以忘记的历史。 [向右R]从文章的结尾时间段1970年到1974年可以看出,这段童年回忆,停留在作者漫长的回忆中。手边没有作者的访谈记录,我们无法去想象在这四年中作者是如何把这个漫长的回忆添加上了一个结局,乔治·佩雷克是愤怒哀伤的,是情绪崩溃的,他试图以一种轻松自如,肆无忌惮而又充满戏谑的方式,讲一个贴近自己,全世界发生的战争悲剧,而且可笑的是,这样的悲剧就像比赛一样,还在上演永无休止。 [向右R]读这本书,说实话,比乔治·佩雷克任何作品都好读。很多人认为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人生拼图板》,但读过这本,“我不知道自己与童年之间相连的线在哪里断开了......和大家一样,我忘记了我生命中最初的那些时光。”乔治·佩雷克的文字有种莫名的魔力,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到感伤的氛围中。他越拼凑那些童年记忆的碎片,这样努力的动作,却让人更加唏嘘不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