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数字化:基于抖音平台AR脸部特效使用研究 据抖音官网公布的《抖音特效数据

良奥谈娱乐圈 2024-05-09 16:04:19

自我的数字化:基于抖音平台AR脸部特效使用研究 据抖音官网公布的《抖音特效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的特效在短视频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应用,每天上传的特效数量都在100个以上,其中有20%以上的人在制作视频时都会用到这个效果。抖音官方搭建了一个 AR特效的开放平台,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关系来进行自己的编辑和设计。 在抖音平台上,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都是由用户所创造出来的。在对抖音上有很多的用户所创造的内容和在像塑平台上由用户所创造的特效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们主要是以自拍的方式来利用这些特效。 他们将自己的脸当作了拍摄的主题,利用特效和面部的组合,从而达到了创作内容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将重点关注这类以面部作为交互目标的面部特技。 当使用者在影像中拍照时,各种人脸特技都会自动地捕获使用者的面部资讯,并将特技和使用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该系统利用3D绘制技术,建立了一个虚拟的区域,并将面部的数据绘制在该区域上。 使用者可以透过手机输出的图片,看见自己的脸部与特效相结合的即时呈现,从而借来的特效来制作一段视频,并在这个视频平台上进行宣传。当使用者使用这些特效的时候,他们处于一种既有真实空间又有虚拟空间的情况下。 他在观察屏幕中实时呈现的景象的时候,也是在观察一个陌生的环境,或是一个陌生的自我形象。而使用者个人所观测到的自我意象,恰恰就是他本人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的自己。 使用 AR面部特效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和虚拟形象,会对使用者在平台上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理解 AR面部效果的心理机制和动力机制,并尝试对 AR面部效果进行个性化的评价。 1.陌生化的自我观察 法国拉康的“镜子”说认为,幼儿在还没有学会说话时,是先对着镜子看自己,然后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幼儿首先将镜子中的自己误认为另一个自己,然后逐步认识到镜子中的自己就是自己。在互联网环境下,个人通过“照相照相”来完成自己的“镜子”,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主观意识”。 与自拍形成的镜子不同,当玩家在使用 AR面部表情的时候,屏幕上的“我”和真实的“我”并不是一模一样,但屏幕上的“我”和真实的玩家是一致的。在自拍的时候,使用者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自我认知的状态,知道照片中的人就是自己。 但是,当我们使用 AR脸部特效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陌生化的自己,但是,用户对于这样的图像并不完全自知,他们会像婴儿在镜子前一样,从特效中余存的面部特征与实时同步动作中,逐步产生自我知觉,进而构建虚拟自我的主体意识。 2.数字化的自我延伸 “具身互动”是保罗·杜里什首次提出的一种新的概念,它的意思是:人类与电脑的相互作用,人类通过电脑系统构建的世界,通过触控计算、社交计算等技术,与周边的物质、社交环境进行真正的交流。 从技术角度来说, AR面部效果是通过对使用者面部进行扫描,然后在一个虚拟的3D空间中重构出一副面孔,使用者可以通过对该场景中的面孔进行操控,从而与该场景中的场景产生“具身互动”。 而数字化的脸部,是用户脸的延伸,它是用户的虚拟身体,可以对虚拟空间中的元素进行感知,它是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化身。 在体验式交互过程中,个人始终以自己的肉体为起点,以获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通过 AR面部特征制作的智能装置,是连接人体与外界信息的一个终端,而人体又是感知世界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使用者可以通过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来实现与 AR面部特效中特定场景的交互,使用者的身体可以通过终端,直接参与到虚拟空间的游戏之中。 我们试图探究个人与电影特技这一媒体的关系,通过电影特技这一媒体来剖析个人是怎样运用媒体来实现自身的表现,媒体又是怎样导致了主体物的异化。在本研究中,我们会尽量地对 AR人脸特效与用户间的共性特点进行刻画,而没有对特效展开科学的分类。 但是,由于特效的种类比较复杂,使用对象也比较多样,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由各种特殊效果产生的用户生成的内容,本文并没有深入探讨,因此,后续的研究可以从生成的文本入手,深入剖析特殊效果与个人的关联。 参考文献: 陈云海.三维AR视频特效关键技术研究.广东 通信技术, 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北京:三联出 版社, 刘涛,李昕昕.如何观看自我——作为自我 技术实践的自画像及其观念的起源与流变. 现代传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