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再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驶过天安

连强说事 2024-05-09 15:37:52

1986年7月,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再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驶过天安门时,他却突然向一旁的妻子问道:“30年后,国家还有人会记得我吗?”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共青团中央 2018年6月25日 关于“此为真国士:血流而尽,他临终最后一句话振奋中华!”的报道) 1986年7月,北京的阳光温暖而温柔,给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在一处普通的居民楼中,一个平常而不平凡的家庭正在度过他们的最后一个假期。   邓稼先虽已年迈,但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年锐不可当的英气。这位曾为国家核武器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如今却卧病在床,身体每况愈下。他的妻子许鹿希一直温柔地守候在身边,以妻子独有的坚韧和智慧掩盖着丈夫病情的严重程度。   "你看,那就是天安门广场。"许鹿希推着丈夫的轮椅来到阳台,指着远处的景象说道。邓稼先凝视着那熟悉的建筑,突然开口:"我想去看看天安门,就最后一次。"   尽管不解丈夫的突然要求,但许鹿希还是毫不迟疑地为他安排了一辆专车。这是他们夫妇二人第一次使用特权。她扶着邓稼先坐上后排,轿车缓缓驶向他心心念念的目的地。   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邓稼先静静凝视着窗外流动的景象。这个他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城市,见证了他的成长、奋斗和献身。一幕幕往事在脑海中重现,仿佛就在昨日。   轿车驶过天安门时,邓稼先久久地凝视着那熟悉的门楼,突然问道:"你说,30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许鹿希听到这句话不禁潸然泪下。这位曾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今天竟问出了这样一句话。她擦去眼角的泪水,坚定地回答:"一定会,一定会有人记得你的。"   是啊,邓稼先是多么不平凡的一个人。从小家境贫寒,却自强不息攀登上了科学的高峰。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他放弃了宁静安逸的工作机会,毅然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核武器研究中。   夜以继日的工作,清贫的生活环境,长期遭受放射线照射而身体每况愈下,但邓稼先从未放弃,用自己的一腔孤勇和坚韧精神让国家终于拥有了当时最先进的核武器。他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回想起来,许鹿希作为邓稼先的妻子也付出了太多太多。为了照顾丈夫,她暂时放下了自己在研究所的工作,一人扛起抚养孩子和料理家务的重担。贫困、寂寞、操劳,许鹿希从未向外人诉苦,而是把所有的爱都用在了丈夫和孩子身上。   正是有了许鹿希的无私守护,邓稼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如今卧病在床,许鹿希依然不离不弃,陪伴着这个曾经壮志凌云的男人走完最后的人生路程。   车行至北新桥,邓稼先望着太阳缓缓西沉的景象,喃喃自语:"我以前最喜欢在天安门广场看落日了,现在看来,大概再也看不到了。"虽然只是一句无奈的感叹,却让许鹿希泪流满面。   车缓缓离开天安门广场,邓稼先深深凝望着逐渐远去的城墙,仿佛要将这份久别重逢的喜悦和不舍都牢牢地刻在心里。   不久后,邓稼先的病情加重,离开人世。但他却不知道,在30年后的今天,每一座城市都在铭记着这个平凡英雄的功绩。   一座座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学校矗立在这片热土之上。一个个科技馆展示着他当年付出的心血和成就。更有成千上万人对他像对英雄一样敬仰钦佩,视他为民族的骄傲。   是的,邓稼先的功绩永世长存。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奉献,诠释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他就是燎原之星,照亮国人自强不息的信念!   时光飞逝,岁月轮转。每当夕阳西下,当曾经的那座古老城垣被橘红色的余晖笼罩时,邓稼先的音容笑貌便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