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张辽传》: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颍,封都亭侯。
史料对张辽攻占荆州刘表的江夏诸县的记载很简略,但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及一些地理知识,仍可以弄清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战争背景结合前后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此战起始于建安十年(205年)十月曹操得知高干反叛,从幽州返回邺城之后,并在曹操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亲征高干之前。
曹操原本在幽州干什么?袁尚、袁熙逃到乌桓后,因袁绍对乌桓有恩,掌握乌桓实权的蹋顿打算帮助袁家恢复故土。就率军进入长城,攻打渔阳郡的犷平,曹操北上救援渔阳太守鲜于辅,并将乌桓大军击退。
(蹋顿在犷平攻打鲜于辅)
乌桓的多次入关攻击,让曹操意识到必须要彻底打败乌桓,才能保障北方边境的安宁。
战略目的征讨乌桓路途遥远,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解决粮草运输问题是重中之重,曹操派董昭负责开凿平虏渠、泉州渠。
挖渠需要时间,在此之前曹操需要进一步稳定后方。南边对他威胁最大的是刘表和孙权,但孙权这几年忙于平定江东四起的叛乱,无暇北顾,所以最担心的就是在北征乌桓时被刘表偷袭。
(曹操担心北征乌桓时刘表偷袭)
所以必须要主动降低刘表偷袭的成功率。
战略计划(如何实现战略目的)荆州北部秦岭东段支脉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形成了与豫州之间的天然屏障。
(荆州豫州之间山脉阻隔)
曹操、刘表大军多次在南阳鏖战,南阳盆地实际上是双方的缓冲区域,双方都没大力发展。曹操把真正守卫许都、防守刘表的第一道防线设在了叶县。
叶城(今河南叶县南二十八里旧县)扼守伏牛山、桐柏山之间的隘口,易守难攻。所以在曹操攻打袁尚的黎阳时,刘备从新野北伐便止步于此。
叶城方向有较好的防守,曹操并不是很担心。他担心的是荆州江夏郡北部,位于桐柏山、大别山以北的部分。我们看看地形图上今天河南省信阳市的位置。
(信阳市位于桐柏山、大别山北面)
我们再来看看东汉江夏郡的行政范围。
(今天的信阳市东汉居然属于江夏郡)
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信阳市周边一带,居然位于汉末时江夏郡的北部。结合图上的省界线,我们不难发现,江夏郡北部的平春、鄳县、轪国、西阳四县位于桐柏山、大别山之北。
(江夏郡北部山北面四县)
这下很清晰了,曹操担心北征乌桓期间,刘表悄悄翻过桐柏山、大别山运兵到山北四县,以之为基地,然后对豫州腹地突袭。
那么就要打掉这可能突袭基地的四县之地,以绝后患。这样这个方向就不用担心了,可以把防守力量更集中到叶县、许都防线上。
统帅人选张辽奉命沿着青州海滨宣示主权、征讨不服,打跑占据东莱沿海的,辽东公孙康的营州刺史柳毅后,返回邺城,受到正在邺城的曹操的高规格接待,出城迎接并与他同车。
曹操在邺城的这段时间给献帝上了一个表,对平定河北的功臣进行了嘉奖,特别表彰了乐进、于禁、张辽三人,说他们都已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统帅。晋升乐进折冲将军、于禁虎威将军、张辽荡寇将军。
既然能独当一面了,此时乐进正在攻打高干,于禁正在攻打东海叛乱的昌豨,攻打江夏北四县张辽当然是不二人选。
(已能独当一面的张辽)
战争过程张辽应该是早于正月曹操亲征高干前带兵离开邺城,攻打江夏。仅四县之地,又有大山阻隔,刘表、黄祖难以救援,打起来自然不是很难。
所以史料只是一笔带过,只写了个结论,想必过程很顺利。
战争之后攻下荆州江夏郡北四县后,张辽驻屯颍川郡许都西南的临颍县,拱卫京师,进一步加强叶县方向防守刘表的力量。
(张辽屯临颍)
因防守刘表很重要,曹操剿灭管承又有乐进跟随,张辽应该是没有参与的。
直到曹操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时,叶县防线有了新的调整,乐进屯驻许都西北方向的阳翟,张辽才换防离开临颍,参与远征。
夺取北四县对刘表的影响也许刘表真的老了。
当初官渡之战刘表没有出兵援助袁绍,有张羡在荆南四郡反叛的原因,但是曹操围攻邺城半年,刘表真不知道干嘛去了。
或许是刘备为首的主战派被荆州当地的主和派压制住了吧!
当曹操攻陷邺城,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显露,顺势而为未必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荆州的主和派的力量自然更大了,说不定刘表内心里也想投降,希望早日让国家安定也难说。
所以曹操平定河北的几年一直不见刘表的背袭。
现在张辽攻取江夏的北方四县,荆州仍然没有反应,或许认为北伐的胜算更小了吧,或许更坚定了他们想投降的念头吧!
所以北征乌桓仍然不见荆州军北上。
或许曹操对刘表的担心根本就多余了,也难怪郭嘉能那么肯定刘表不会偷袭。
(系列文《燕赵袁氏悲歌107》)
总结曹操因担心远征乌桓时被刘表偷袭,所以命张辽攻取江夏郡桐柏山、大别山以北的四个县。自此江夏郡的平春、鄳县、轪国、西阳四县掌握在了曹操手中。
我去,江夏郡在大别山北边还有辖区啊,我原来以为北边就江水分开的那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