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熟面孔外国人,见证过北京的历史转折点

醉柳探文学 2024-05-06 15:11:25
◾《北京三万里》/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著) 这两天到珠江新城逛,发现到处展示有歌剧《马可•波罗》的宣发,原来广州大剧院蕞近正好有这个演出! ✨我目前读的这本书,就有提及马可•波罗。 13世纪末,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启程,经陆上丝路抵达元朝的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自此,外国人对中国,特别是首都北京的好奇心愈发强烈,中西文化交流的开端由此发迹。 你知道吗?卢沟桥在西方被称作“马可•波罗桥”!因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给予了高度赞赏。只是当时记载其有 24 个拱门,可现在卢沟桥其实只有11孔🤔。 这也成了人们质疑他到过中国的一个证据,既然你对这座桥的印象那么深刻,按理说不会记错。还有马可•波罗显然在游记中遗漏掉更具特色的长城、茶叶、汉字等信息,也讲不通。 🔖但书中给出了有力的论证,这些被遗漏的象征点,只是从我们的视角来看!事实上,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长城绝大部分已荒芜,直到明长城修筑后才有名。至于茶叶,那会是元朝蒙古人t治时期,还没流行喝茶呢,是到打败南宋后才普及开来的。还有,他本就不会说中文,在蒙古人圈子里也不需要会中文,不记载汉字并不奇怪。 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多年后,利用护送元朝公主阔阔真前往伊儿汗国的机会,取道“海上丝路”回到了威尼斯。后来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虏,在监狱里,他通过口述才完成这部《马可•波罗游记》。 🌿除了马可·波罗,书中还记录了像汤若望、泰戈尔、大江健三郎、皮尔•卡丹、霍金等多达15位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外国人。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北京这座城,乃至这片国土在历史上的转折时刻,很有料! 📖当年《新闻联播》罕见播出一则餐厅开业的消息。餐厅开业,怎会成为新闻?因为这次开业的,是改.革开放后首.家西餐厅马克西姆,宛若雨后一声惊雷,给京城带来了新局面。 开这家西餐厅的正是时尚界大佬皮尔•卡丹,餐厅内的设计新颖大胆与餐厅外路过的清一色蓝灰着装的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此前,皮尔•卡丹还把时装、模特走秀等新潮玩意带来了,让国人开了眼界,也逐渐改变了大家穿衣习惯。 我是九十年代出生的,在我打小记忆里爸妈都已穿着明媚的衣服拍过时尚照片。再看西餐厅也已是寻常,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生活,当年有着不少阻碍呢[暗中观察R]~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