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那年的中秋

张哥文化 2024-09-19 12:50:44

人这一生要过许多个中秋节。每年此时,尽管天上的月亮都很圆,人的心境却不尽相同。

最让我难忘的,是1986年的中秋节。

那一年秋季开学时,妻子要离开海滨城市秦皇岛,去石家庄的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深造两年,她准备将刚满两岁的女儿交给我来看管。当时,我正在河北保定驻军工作,我们商量着把女儿放在军部的幼儿园里,到周末,妻子可以来保定看望我和女儿;变“大两地”为“小两地”,也算是婚后一段难得的团聚时光,岂不乐哉!

可天有不测风云。这个小家庭的团聚计划还未落地,一纸命令,将在集团军政治机关工作的我任命为集团军侦察大队政治处组织干部干事,我要跟随部队开赴老山前线,时间暂定为一年。

妻子得知这个消息后,显然没有一点儿思想准备,但作为军人的妻子,她还是非常通情达理地接受了这个现实。我们迅速调整小家庭的计划,把女儿送回衡水景县的老家,妻子也由打点自己入学的行李,变成为我准备赴前线参战的行装:衣物、枕头、被罩、床单、书刊、笔记本、常用药……她还给我做了她最拿手,也是我爱吃的炸糖蘸核桃仁……

那些天,休暑假的妻子暂居我在军部的临时宿舍,而我身处部队临战训练地——保定满城方顺桥的一座军营,整天忙于侦察大队的干部抽调、党员思想摸底和组织建立等工作,无论如何是顾不上家中的事情了。

刚接到参战命令的军人们,处在临危受命的紧张而又悲壮的状态:有写血书表达参战决心的,有信心百倍投入临战训练的,有研究战地态势筹划作战的,有忙着接待从外地赶来看望自己的亲属的,有因未婚妻得知参战消息后“吹灯”闹情绪的,有悄悄写遗书交代后事的,还有个别家里有困难、个人身体有恙打“退堂鼓”的……思想政治工作异常繁重。

就在1986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十四那天,妻子突然从保定军部赶到临战训练地,给我带来了这些天准备的行装,并告诉我岳父已将女儿接回老家,明天她也要按照入学录取通知书的要求去学校报到。她叮嘱我一定不要为家里的事着急上火,到了前线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妻子和我说了会儿话,她正要返回军部,刚刚被任命为侦察大队政治处主任的老战友毕金华走了过来,当他了解完我小家庭的情况后,自言自语地说,军人家庭就意味着奉献牺牲啊!而后,就大声招呼与我同宿舍的李光华干事:“光华啊,今天晚上你先搬到别的屋去住,把这间屋留给小马两口子,让他们好好团圆团圆!”转过身,他又对我的妻子说:“申老师,今天你就不要回保定了,在这里与小马好好唠唠。”真没想到,毕主任这样关心我,竟破例准许家属留驻临战训练地,我和妻子都流露出感激的目光。

那一夜,我和妻子睡得很晚,反复说着叮咛、嘱托的话——毕竟谁也不知道前方等待我们的,会是怎样的命运。

第二天是中秋节,妻子与我告别,她要去石家庄读书了。这预示着,我们至少要在一年后才能相见。

那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散发的光有些凄美。

妻子去河北师范大学报到的第三天,在当时的完县(今保定顺平)火车站,我登上运送集团军侦察大队官兵的闷罐列车,驶向祖国西南边境的老山前线……

原载《北京晚报》2024年9月16日,责编张逸良;《人民陆军》报2024年9月13日,责编李实。

(本期插图均为马达绘画小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