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四届会议非常重要,不仅要制定经济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确定新一届领导集体,这些都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
然而,就在会议前,日夜的操劳让周总理的膀胱癌越发严重,尿血量越来越多,毛主席也在长沙休养,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眼看会期临近,诸多大事需要毛主席审阅拍板,周总理不得不强撑着病体,坐飞机去找毛主席汇报会议筹备和新的领导集体人选更替情况。
在长沙的几天时间里,周总理和毛主席有一次长达4小时的深夜密谈。
谈话期间,面对周总理提供的人事安排方案,毛主席深思熟虑后果断决定:总理还是总理,小平顶上来。
毛主席一语定乾坤,确定邓小平在国务院的主导地位,也为日后领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确定了接班人。
那么,在如此重大且关键的时刻,毛主席为何如此看好邓小平?他们的这次长谈,对中国日后发展又有怎样的深远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下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一个至关重要的会议1974年,已经76岁的周总理身体状况每日愈下,严重的膀胱癌已经发展到晚期。
经过医生反复检查,癌细胞已经发生了转移,如果不尽快手术后果不堪设想。
医疗专家为周总理制定了一次大手术的计划,然而,此时筹备第四届人大会议的任务同样紧迫,周总理果断拒绝了医生动大手术的建议,依旧每天坚持工作14小时以上,甚至经常几昼夜不眠不休。
为了维持周总理的生命,医疗组定时给他输血,全时陪伴在他的身边。
此时,周总理做出了筹划四大的诸多事项,但还在思考着一件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事,那就是万一自己倒下了,谁来接替总理位置?
在周总理看来,邓小平是接替自己的不二人选,不仅有格局、有担当、更有宽广胸怀。
除此之外,全国人大和军队等各领域的人事都需要统筹安排。
此时的邓小平正在带领一帮人全力起草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邓小平对此格外重视,他深知此时的周总理病情严重,在经过3次大手术后,身体极度虚弱。
这可能是周总理做的最后一次报告,邓小平想把这份报告打造成周总理光荣卸任的一个里程碑。
因此,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尽量缩短篇幅,让周总理能坚持读完。
邓小平反复考虑后决定,报告不能超过5千字。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因为种种原因,距离上次人大会议,已经整整过去了10年时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还要制定未来几十年的战略规划。
出于种种顾虑,邓小平在起草工作报告过程中格外谨慎,每逢遇到重大问题都必须召开会议集体讨论,反复斟酌酝酿,而后再去见总理,让他亲自定夺。
同年12月中旬,政府工作报告初稿终于拟定,周总理在观看之后,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肯定。
至此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暂告一段落,只待会议召开。
然而,此时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问题却格外棘手,周总理必须当面向毛主席请示,请他决断。
可是此时周总理的身体已经处于危重状态,而且刚刚经过一次大手术,身体虚弱不堪,不能确定能不能坚持坐飞机从北京飞到长沙,因此身边的医疗专家们一致反对周总理此时长途跋涉,唯恐中途出现意外。
可四届人大的会期越来越近,人事问题定不下来,会议就无法按期召开。最终,周总理还是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长沙面见毛主席。
无奈之下,医疗专家们只能全程陪同周总理,全力保护他的安全。临行前,叶剑英还专门给专家开了个会,反复强调他们做好充分预案,以防不测发生。
就在周总理临行前,他的尿液中还被发现大量血迹,也就是说,周总理的病情在持续恶化中。
可即便是随时有生命危险,同月23日,周总理和医疗专家们还是坐上了飞往长沙的飞机。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即便是自己已经身患绝症,仍然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争分夺秒的想把一些大事尽快定下来。
他曾经向劝阻他的医生说过这样的话,“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
一次特殊的生日宴会当年跟随周总理一起去的机组人员汪云对当时的记忆格外深刻。
它曾多次保障过周总理出行,以前的周总理健步如飞,端庄文雅,然而这次出行的周总理格外消瘦,呢子大衣罩在他身上,显得格外空荡。
不仅如此,周总理在上飞机时每走一步都格外吃劲儿,汪云小心翼翼的扶着周总理,好大一会才勉强进入机舱。
在飞机上喝水时,周总理的双手都是颤抖的,而且布满了老年斑。汪云格外心疼,可他无能为力,只能尽心尽力的保护着总理。
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很快就平稳的降落在长沙机场,周总理一刻不停的赶向毛主席居住的地方。
三天时间里周总理先后和毛主席谈过三次话,对很多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在此期间,医疗专家们寸步不离的跟随着周总理,给他监测身体,盯着他吃药。
可即便如此病重,周总理每天仍然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休息时间很少,这让医疗专家们格外心疼。
同年12月26日下午,周总理找毛主席进行第三次谈话,围绕当前国内国外局势和未来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深入交流。
一直到傍晚时分谈话才结束,从毛主席的住处出来之后。保健医生和警卫战士看到周总理更加虚弱,赶紧启动车辆,想要回去给周总理做一次全面检查。
然而就在车辆即将启动时,周总理却突然让警卫员把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叫到车上来。警卫战士知道周总理有重要事情安排,因此自觉的下了车步行回去。
原来,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周总理想在自己的住处为毛主席举办一次简单的生日宴。他交代张平化,只需要准备一碗面条,几个小菜即可。
周总理回到自己的住处,医疗专家们迅速给他检查身体,让他安心休息一段时间。
夜幕降临后,警卫员报告周总理生日宴已经准备完毕,此时周总理脸上露出了轻松愉快的表情,这让专家和警卫员们都放心了不少。
在长沙的这几天,每天都有大量工作等待周总理去完成,他的情绪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医疗专家们也对他的健康状况提心吊胆。
看到总理的情绪变好,大家的情绪也逐渐高涨。
生日宴开始后,周总理举起酒杯,和大家一起祝毛主席健康长寿。随后就把酒撤了下去,让工作人员换上了茶水。
席间周总理不断向张平化了解主席的健康状况,张平化告诉周总理,毛主席虽然行动不便,但身体各方面都没有出现状况,而且情绪也非常好。在疗养期间,还和工作人员一起燃放烟花爆竹。
听到这里,周总理再次提议,为了毛主席的健康干一杯,只不过此时酒杯里已经换成了茶水。
这次为毛主席举办的生日宴格外简单,只安排了2桌,都是一些家常便饭,但大家看到周总理的情绪非常好,每个人脸上也都洋溢着笑容。
可是随行的保健医生知道周总理始终在忍受着巨大的病痛,因此他们劝说周总理尽快吃完饭回去休息、吃药。
不到一个小时,简单而隆重的生日宴结束,周总理回到卧室休息,然而他并没有休息多长时间。
半夜时分,警卫员突然接到了毛主席那边的电话,原来毛主席想请周总理去进一步会谈,商量一些人事方面的大事。
警卫员不敢耽搁,赶紧叫醒保健医生,随后又叫醒了周总理。
正是这次深夜会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以后的前途命运,这也是周总理和毛主席最后一次长时间会谈。
确定重要接班人会谈的主题主要是邓小平等同志的人事安排问题。在会谈中,毛主席也给予了邓小平极高评价,认为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
当周总理向毛主席报告,准备让邓小平担任副总理兼总参谋长时,毛主席打断了他,让周总理再给邓小平加一副担子,让他同时兼任军委副主席。
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直接指出,要让邓小平担任第一副总理。
至此,周总理终于放下心来,也为毛主席的果断决策感到由衷佩服。让邓小平担任第一副总理,也就意味着将来邓小平会接自己的班,这样国家的大政方针就会延续下去。
在历史关键时刻,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什么如此认可邓小平,这其中有很多复杂因素。
其实,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就非常赏识邓小平,尤其对他高效的执行力非常认可。
1944年7月,正值抗战最紧张时刻,毛主席给七个地方的中央局或中央分局负责人发去一封电报,要求各地方对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逐条回复。
毛主席的本意是搜集各地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当邓小平接到毛主席的电报后,第一时间进行落实,并且给毛主席提供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毛主席收到邓小平的报告后非常满意,对他高效的执行力和高标准的落实给予高度评价,他风趣的说,“看邓小平的报告好像吃冰糖葫芦”。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毛主席访问苏联期间,赫鲁晓夫曾经问毛主席谁最可能成为新的接班人,毛主席毫不犹豫的说“邓小平是领导班子中最有希望的人”。
邓小平之所以能获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认可,也离不开王震、叶剑英等的全力支持,他们曾在不同场合强烈建议让邓小平任职重要工作。
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周总理对邓小平的高度信任和支持。
尤其是在邓小平的工作调动上,周总理亲自主持政治局会议,多次讨论相关问题,并且推动达成了高度一致的意见。
在和毛主席在长沙的多次会谈中,周总理也多次表示,希望邓小平能接替自己挑大梁。
不容质疑的是,周总理是完全站在国家命运的高度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才全力推荐邓小平的。
而且,周总理虽然重病缠身,但他已经对国家未来发展做了设计和规划,他的这些想法和邓小平不谋而合,并且再后来都得到有力贯彻。
比如,周总理主张改革开放,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周总理早在1973年就提出了“特区”设想。
后来的发展证明,邓小平把周总理的这些重要规划,全都付诸实践,让中国很快走出经济下滑的趋势,实现了新的飞跃。
“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邓小平的职务确定下来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又就其它问题进行商谈。谈到周总理的安排时,毛主席铿锵有力地说了一句话,“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
这是对周总理的高度肯定,也是一种嘱托,让他坚持开完四届人大会议,做好交接工作。
可随后,毛主席却不忘嘱咐周总理:“你身体不好,四届人大后,你就安心养病,国务院的工作可以让小平同志来顶。”
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会谈期间,门外守候的医生格外焦急,平时周总理必须每隔四个小时吃一次药,然而,距离上次吃药早就超过了四个小时,会谈仍没有结束的迹象。
可事关重大,门外守候的保健医生和警卫员谁也不敢轻易打扰他们的会谈,只能焦急的在门外徘徊。
时间拖得越久,周总理的身体越危险。就在这时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要进去倒水,医生赶紧把药递给工作人员,让他交给周总理。看着那名工作人员进到房间里,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这次会谈,长达四个多小时,从深夜一直谈到凌晨时分。取得了很多重要共识,为未来国家人事安排、发展布局确定了方向。
很多史学家把这次长沙会谈成果称为“长沙决策”。
在和毛主席会谈结束后,第二天,周总理就返回北京,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四大会议临近,周总理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开不完的会,虽然重病在身,但经常工作到深夜。后来坚持不住了,周总理住进了医院。
可即便在住院期间,依旧坚持工作。
同年12月29日,周总理不顾身体病重,主持召开一次重要会议,向大家传达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同时宣布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让大家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会议开得很顺利,完全落实了毛主席的意见,同时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最后审议。
1975年1月17日,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如期举行。
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由周总理宣读政府工作报告。可是,此时的周总理已经非常虚弱,甚至连走路都费劲。
为了不让其他代表看出他身体的异样,周总理早早就来到了会场,他打起精神,尽力步履稳重的走向主席台。
工作人员走过去,搀扶着周总理,能明显感觉到周总理的身躯在微微颤抖。
会议开始后,首先就是周总理作报告,他一站起来,马上爆发出雷鸣般掌声。
很多人不知道,周总理随时可能晕倒,但他硬是强撑着坚持读报告。
本来按照邓小平的预想,把报告提前发到代表手中,周总理只念标题、开头和结尾,可周总理还是坚持读完5000字的《政府工作报告》。
半小时后,周总理坚持读完了报告,会场再次响起热烈掌声。代表们从报告里,看到了国家的光辉未来。也正是从那一刻起,“两步走”和“四个现代化”的崭新提法传遍神州大地。
这份报告,是周总理革命生涯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他的一份重要政治遗嘱。
会议结束后,周总理立即住进了医院,从那之后,再也没有从医院出来。
最后时刻的友谊四大开完后的一年时间里,可以说是周总理的最后时光。
他的病情持续恶化,几乎每天都在尿血,而且量越来越大,随时有生命危险。但手中的工作一刻没停,不是在处理文件,就是在接待外宾。
1975年9月,周总理体内的癌细胞加剧扩散,医生不得不为他准备一次大手术。可就在手术开始前,周总理还躺在病床上看文件。
毛主席时刻关心着周总理的病情,甚至他的手术方案都要亲自审定。在周总理手术那天,毛主席更是时刻挂念,反复叮嘱工作人员要关注手术情况,并及时向他报告。
得知毛主席在关心自己,周总理在病床上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毛主席放心,各方面都在积极治疗。
那封信成了周总理和毛主席最后一次书信往来。
那段时间,周总理也同样以各种方式挂念着毛主席的身体健康情况。
毛主席白内障严重,到了看不清字的程度。周总理得知后,专门托人把自己的一副老花镜送给毛主席。
进入1975年年底,周总理体内的癌细胞大范围转移,经常让周总理痛不欲生,即便是打再多镇静剂都于事无补。
可即便如此痛楚,周总理都始终咬牙坚持着,最后实在疼的受不了,他向身边的保健专家说,“我痛得实在受不了,可不可以让我哼哼几声啊?”
一句话,说的在场的医生个个潸然泪下。
同年12月20日,周总理在睡醒之后,觉得精神不错,他再次进入工作状态。专门把罗青长叫来和他讨论台湾问题。
此时的周总理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之后的几天精神越来越差,只能通过输氧、鼻饲等方式来维持生命,医生多次下达病危通知。
在此期间,毛主席要求工作人员每个几个小时就报告一次周总理的病情,认真审查每一份治疗方案、病危报告。
然而,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总理还是永远离开了我们。
当工作人员把周总理去世的消息读给毛主席时,毛主席闭上眼睛,陷入了沉默。良久,工作人员发现毛主席紧闭的双眼中,留下一行热泪。
毛主席依旧一动不动,任由眼泪流淌着。这是两个革命战友最后的告别,两行热泪见证着一生的革命友谊。
1925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第一次见面,在这之后的五十年里,他们寸步不离,共同领导着中国革命,带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一个个伟大胜利。
他们不畏惧死亡,但他们难舍的是一生的革命友谊。毛主席曾经坦然的对基辛格说过“我和上帝有个约会”,而周总理在病重之后,也曾豁达的对外宾说“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
周总理的去世,让毛主席备受打击。此时的他同样重病在身,在医院接受治疗,就连周总理的追悼会都参加不了。
追悼会即将开始,工作人员让毛主席审定周总理追悼会的悼词,毛主席特意在“毛主席同志的战友”之间加上了“最亲密”三个字。
等工作人员重新读完“毛主席同志最亲密的战友”这句话后,毛主席早已泪如泉涌。
那一年先是周总理逝世,紧接着半年后朱德逝世,同年9月9日,毛主席也永远离开了我们。
伟人虽远去,但毛主席和周总理在长沙那次会谈中制定的大政方针,却得到高效率贯彻。
从四次人大会议后,中华大地掀开了崭新篇章,各项事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伟业。这一切都得益于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坚实基础。
他们的丰功伟绩必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
编辑:天色渐明
责编: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