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和统2大条件,缺一不可?大陆已满足一条,马英九曾做出预测

南斋孤风中 2024-10-10 19:59:34

2024年的台海,情况比往年更为严峻。

这一年里,解放军东部战区公开的一段名为《战海疆》的影片,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段影片,不同于以往的军事宣传。

它使用了一张很大的台海地图作为背景,地图上清清楚楚地标出了各个岛屿和海域。

最引人注目的,是地图上写着四个大字:

“进、锁、击、断”。

栗正杰的分析

台海问题由来已久。

从1949年国共内战后,台海就成了一道分界线。

几十年来,两岸关系时紧时缓,但统一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到2024年,随着大陆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解放军展示的军事能力,也与当年有了天壤之别。

在这段视频中,解放军详细地展示了对台作战的每个环节。

从集结,到配合作战,再防线。

每一步,都说得很清楚。

在台海问题上,退役将领,往往能说出一些局外人难以察觉的关键细节。

台湾军界退将栗正杰,对解放军最新军事视频的分析,引发了众多关注。

军事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成败。

他仔细观看了解放军公布的这段视频后指出。

这已不是简单的军事宣传片,而是一份非常务实的作战计划。

视频中,详细展示了解放军如何应对登岛作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恶劣天气、敌方反击、通讯干扰等等,都有相应的预案。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细致的准备工作,令人想起1949年的金门战役。

当时国民党军队,正是抓住了我军准备不足的弱点,才得以成功防御。

此后的数十年间,两岸的军事对抗始终在继续,只是形式在随着时代变化。

如今,解放军正在实施“进”的战略。

这个“进”字,在军事上的含义十分丰富。

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推进,更是全方位军事存在的扩大。

解放军军舰,在台海周边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战机绕岛飞行也已成为常态。

这些行动都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

大陆在军事上的准备,越来越充分。

第一个条件

从1949年到2024年,整整75年过去了。

两岸的军事力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陆的军事科技水平突飞猛进,无人机、电子战等现代化装备不断更新换代。

而台海的宽度,始终没变。

仍是那道,距离不足200公里的海峡。

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在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了一个关键点:

实现和平统一的首要条件,是大陆要有足够的实力阻止外部势力的干预。

这个观点,让人不禁想起1950年代的台海危机。

那时候,正是因为有美国第七舰队的介入,才使得台海形成了长期分治的局面。

这些年来,解放军的发展有目共睹。

在台湾周边海域的军事演习,越来越常见,环岛飞行也成了家常便饭。

这些行动的目的很明确:

一方面是展示实力;

另一方面也是在练兵备战。

从历史经验来看,台海问题,始终离不开国际因素的影响。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但直到今天,“台湾牌”仍然是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的重要筹码。

解放军不断加强在东海、南海的军事存在。

特别注重提升海上作战能力。

这些举措的目标很清楚:

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效切断外部势力干预的可能性。

2024年的台湾选举,赖清德40%的选票,折射出台湾社会在统“独”问题上的分歧。

但历史一再证明,台湾问题终究是中国的内政。

随着大陆实力的不断提升,两岸统一不可阻挡。

选举结果,只是一个暂时的数字。

但两岸中国人,追求统一的道路仍在继续。

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数字一定会发生变化。

第二个条件

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提出的第二个观点引人深思:

要实现两岸统一,支持统一的观念,必须在台湾岛内成为主流民意。

这个说法,说出了目前两岸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回看历史,1949年之后的台湾,“攻打”曾是主流口号。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随着两岸开始民间交流,台湾社会对大陆的认知逐渐改变。

近些年来,台湾社会对统一问题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差异。

老一辈人中,不少人与大陆有着割不断的亲情和乡愁。

但在年轻一代中,对大陆的认同感却在减弱。

这种变化,与台湾这些年的教育内容改变有关,也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台湾社会漫着一种焦虑感。

一些人担心,统一会影响现有的生活方式;

另一些人则顾虑,统一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

这些忧虑,往往成为那些,反对统一的政治人物利用的工具。

但历史没有终点,民意也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谁能想到两岸会开放探亲?

九十年代,谁又能预料到两岸贸易,会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当前的问题是,如何让更多台湾民众认识到,统一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这需要通过不同方式来推进:

经济上,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往来,让台湾民众切实感受到与大陆合作带来的好处。

文化上,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特别是要让台湾的年轻人认识到,他们与大陆同胞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

社会上,通过各种方式增进两岸民众的交流,消除隔阂和误解。

特别是要让台湾民众看到:

大陆的发展,为台湾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血浓于水的事实

民意是流动的。

但血浓于水的事实,不会改变。

马英九作为亲历过两岸关系变迁的重要人物,他对台海局势的看法值得关注。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

“虽然台海冲突的可能性无法完全排除,但他认为真正爆发大规模冲突的概率相对较低。”

两岸分治已逾70载。

但这段时间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从秦汉的开发,到明郑时期的垦殖,再到近代发展。

台湾,一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即便在隔绝的年代,这种文化传承也从未中断。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

当年那些老兵踏上家乡的土地时,他们发现,阔别数十年的家乡话,在台湾一直完整地保存着。

这种语言的共通,正是文化纽带最直接的体现。

在闽南地区,人们烧的香,与台湾民众祭拜的是同样的神明;

煮的茶,遵循着相同的古法。

即便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细节,也处处显示着两岸割不断的联系。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构成了两岸最牢固的纽带。

马英九特别指出,化解两岸矛盾的关键在于沟通。

这让人想起1992年,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

当时,正是通过平等对话,两岸才找到了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基础。

确实,当前台海局势充满变数。

有人担心可能爆发冲突,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但如马英九所说,真正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并不高。

近年来,虽然两岸政治互信在减弱,但民间往来并未中断。

疫情之前,每年有数百万人次往返于海峡两岸。

文化这种东西,是很奇妙的。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政治分歧而改变。

在台北故宫,游客依然能看到与北京故宫一脉相承的文物;

在妈祖庙里,两岸信众依然同样虔诚地祈祷。

正如马英九所言,两岸之间的差异终究是暂时的,而血脉相连、同宗同源的事实不变。

通过对话化解分歧,以文化维系感情。

这,或许就是化解两岸矛盾最务实的途径。

走向统一的道路也许还很长,但方向是明确的,关键是要有耐心。

34 阅读:5539
评论列表
  • 2024-10-16 07:11

    第二个条件就是扯淡。

  • 2024-11-13 20:14

    台独算个什么东西!敢和龙国谈什么条件!废话少说!武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