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情绪激动的林徽因,指着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痛骂,把真古董拆了,将来

小小史 2024-04-26 18:26:11

1953年,情绪激动的林徽因,指着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痛骂,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1953年,中国正处在新政权建立后的国家建设初期,一股“除旧迎新”的城市建设热潮席卷而来。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提出一项颇具争议的提议—拆除部分古建筑,以腾出空间建设现代化建筑。 此举引发了建筑学界、文化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以其坚定的态度与激昂的言辞,直面当权者的拆除计划,为古建筑保护发声,展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无比珍视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面对吴晗的拆除提议,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夫妇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古建筑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拆除它们无异于割裂与历史的联系,剥夺了后代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为此,他们积极参与相关听证会,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古建筑保护的紧迫性。 听证会上,林徽因不顾自身病体,以专业的建筑学视角和深刻的历史洞察,义正言辞地反驳吴晗的观点。 她指出,古建筑的价值不应因其历史背景或使用功能而被否定。她以故宫为例,指出即便是曾用于执行死刑的地方,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依然无可替代。 梁思成则从规划角度提出兼容并蓄的设计方案,主张在不影响古建筑的前提下另辟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充分体现出对古建筑与现代城市和谐共存的构想。 然而,吴晗并未接纳林徽因夫妇的专业意见,反而以权势压制异议,对他们的观点冠以“古董”、“出身低微、思想守旧”等贬低性评价。 面对吴晗的傲慢与无知,林徽因忍无可忍,她以家族的辉煌历史为盾,掷地有声地质问,我林氏一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这一质问,不仅揭示了林徽因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家国情怀,更凸显出她在古建筑保护问题上坚定立场的合理性与正义性。 林徽因的家族,堪称近代中国历史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与民族英雄的摇篮。其祖父林孝恂,作为清末进士,积极参与“公车上书”,在戊戌变法中扮演了改革先驱的角色。 林徽因的二祖父林孝宽及叔父林觉民等,更是投身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振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九个兄弟以及她本人,皆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 林氏家族的英勇牺牲与无私奉献,铸就了满门忠烈的光辉形象,也成为林徽因在古建筑保护问题上坚持己见的坚强后盾。 吴晗的主张与行为,不仅导致大量古建筑被拆除,还以明史专家的身份,出于所谓的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增加,主持了明定陵的挖掘,这一行为造成了大量文物的损失。 更甚者,他甚至试图挖掘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所幸被周总理及时制止。这些短视之举,严重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也为后世敲响了警钟,警示人们应深刻反思历史遗产破坏的严重后果。 正如林徽因所预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古建筑被拆除的严重性,政府也开始为过去的鲁莽决定付出代价 2004年,北京开始重建被拆除的永定门城楼,各地也纷纷仿建古建筑,试图弥补历史的缺憾。 然而,这些复制品终究无法替代原汁原味的历史遗存,失去的是那份历经千年的厚重与韵味。 1953年林徽因在古建筑保护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不仅体现了她作为建筑学家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更折射出林氏家族满门忠烈的家国情怀。 吴晗的短视行为,与林徽因的远见卓识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历史教训的生动教材。 林徽因及其家族的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中,秉持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初心,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0 阅读:106
小小史

小小史

从远古,至明清,按年代顺序依次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