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年度最佳,名副其实吗?

作忠评影剧综 2024-04-21 12:19:14
《年少日记》太像小孩子版《阳光普照》,将坠楼死亡进行剖析。 不过相对于《阳光普照》成人向的直面问题,《年少日记》是轻拿轻放,但落地那一刻力达千斤。 这种表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让《年少日记》看似文艺范儿十足,实则鞭辟入里,导演实现了简对繁的冲击。 首先是剪辑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如有杰跳楼的片段,几个镜头,加几句日记旁白,中段延续开头,没有血腥画面,没有声泪俱下,但那种溢出银幕的震撼力与无力感足以触达人心。 其次是白描的表现手法,寥寥数笔,不加渲染,不加烘托,情感世界的千沟万壑便映入眼帘。 如十岁的有杰,他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可他的口头禅却是“对不起”,这句台词一出来,即便三破一苦的情节不在,依旧能感受到恐怖与绝望。 这份不靠动不动就痛哭流涕来传达情绪的克制与细微反而让角色更加鲜明生动,共情力更强,值得不少国产导演学习,感情戏不止有眼泪才算。 最后是懂得做减法,《年少日记》拢共95分钟,掐头去尾也就剩90分钟。 按照一般伦理片的逻辑,这类电影拍个100分钟,甚至150分钟都是常态,但导演省略了诸多不必要的倾诉、压抑。 如家长的反省与懊恼,孩子的自我剖析跟解构,以及没意义的镜头,如各种空镜转场,设置诸多与影片主旨不搭的构图。 父亲说你已经十二岁了,有杰说我才十岁,不用拍什么原生家庭的打骂,家庭的漠视与伤害已无处遁形。 还有父亲临终前的一句“我不记得小杰长什么样子了”胜过千言万语,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远比知错就改来的更狠。 有俊的没有准备好迎接一个新家庭和他说是我们的忽略造成了哥哥的惨剧,不用控诉就已解构出教育的利弊。 结尾处,长大后的有俊带着鲜花来到哥哥有杰跳楼的天台,转过身看到十岁的有杰,相顾无语,但与前文的呼应可以看出导演的用意,向前看,别回头。 尽管电影年少日记 的基调比较抑郁,但弟弟在最后被哥哥治愈,能够直面不尽如人意的人生,消除阴影,拨云见日,阳光普照。 这个片段与有俊念出全班25个人的名字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忘记,有人关心着你,不要封存自己,阴霾总会过去,这一刻,影片基调变成了积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