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车轮一直在走,我们拽不住

妮娜聊文学 2024-04-12 12:07:32
汉斯,天赋异禀、优雅又敏感、骄傲且自负,带着父老乡亲的期待,考上了神学院,以为从此就是“国家的人”了,以为今后的人生前途一片光明。 . 然不幸的是,在扭曲的教育和社会巨轮的碾压下,汉斯备受摧残,逐渐失去自我,不断陷入撕裂与矛盾,步步沉沦。蕞终,曾经鲜活的灵魂,殒身于一个冰冷的蓝色秋夜里,可悲可叹,令人难以释怀,久久意难平。 . 故事讲述在一个世纪之前的德国,黑塞用犀利的笔触抨击应试教育制度,共鸣却回荡在百年之后的中国。 . 书中,神学院的校长认为,懈怠会让学生偏离学校预设的轨道,从驶向“完美人生”的车上掉下来,滚到轮子下面去。 . 校长代表传统教育的引导者,他们不希望原本优秀的学生脱离掌控。在他眼里,只有日复一日的学习才是正道,只有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有资格被宠爱,而那些拥有独立思想,挑战老师权威的“刺头”,就是离经叛道,轻则被斥责、被孤立,重则甚至被放弃。 . 如今,这样的故事很多发生在很多人身上,多少学子被家长、老师和自己逼迫威胁着,而非出于自愿,拼了命地要挤到轮上去,好像不这么做,就会失去很多…… .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像汉斯这样的人最终会归于沉寂和平凡,会妥协,会接受平淡且普通的生活轨迹。 . 但小说中汉斯却是走向一个极端的方向——死亡,有心也好,无意也罢,这是作者对少年人被迫承受的教育方式无声的控诉。 . 脱离神学院的汉斯,没了神职的出路,成了一名钢厂工人,他也只能做工人,做工人不好吗?不好,因为他们的处境很艰难。 . 汉斯活得很累,我们又何尝不是。 . 汉斯走完了压抑、悲剧的一生,小说控诉的虽为上个世纪德国的教育制度,但其中那种腐朽扭曲的神学院教育体制和追名逐利的思想,又何尝不是一百多年后的现在的教育体系的真实写照? . 汉斯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牺牲品,被时代的车轮碾碎,他曾经有幸收到鞋匠弗莱格的善意提醒,可惜一再错过,他陷入海尔纳的初恋无法自拔,被艾玛的情网缠身,也试图接受平庸融入工人和圈子,但始终没能跨越内心的痛苦和撕裂,没有完成自我救赎。 . 死亡对他而言也许是一个解脱,而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反思。
0 阅读:0